母親照顧思覺失調女壓力瀕臨爆煲 社工: 把握黃金治療期

健康資訊

發布時間: 2019/05/06 17:58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28

分享:

分享:

如感壓力,照顧者應讓自己有放鬆心情的機會,釋放空間才不致讓壓力「爆煲」。

家人患上精神病,家屬照顧者往往承受很大壓力。筆者不時接觸到家屬求助的個案,懷疑家人患上精神病,不懂得如何作出幫助;又或在照顧患精神病的家人上,面對不少難題,有時甚至連家屬自己也出現精神困擾。

一位個案陳太(化名),兩年前女兒患上思覺失調,發病初期,女兒申訴自己的電腦被人入侵,在街上受人監視,後來更終日躲在房間裡,以報紙遮蓋所有窗戶。眼看女兒的精神面貌及性格行為像變了另一個人似的,陳太心中很惶恐,也很掙扎是否要帶女兒接受診治,擔心女兒從此會被標籤為「痴線」。處於高壓力的狀態下,陳太自己也變得精神緊張,常常神不守舍,並頻頻出現頭痛和胃痛。後來朋友察覺到陳太的不妥,介紹她向精健康綜合社區中心求助,與社工一起陪同女兒接受精神科治療。

接受治療初期,陳太仍有不少疑惑與不安,不知道女兒的病是否有機會痊癒,是否要長期服藥,而藥物副作用又可以如何應付。陳太也開始想得很長遠,擔憂女兒將來是否適宜工作、結婚和生育。

事實上,家屬與精神病患者共同面對的復元歷程是一條漫漫長路,彼此都需要有強大的力量去支撐。然而,面對生活上的種種壓力,家屬也會有疲倦乏力的時候,如何得以在復元路上時不時回氣、再添加力量呢?

以下筆者總結了家屬照顧者的一些心得:

1. 增加對精神病的正確認識

很多時過份的擔憂、保護或批判是源於對精神病的錯誤理解,家屬如能對精神病的成因、治療和復元有正確的認識,除能減輕自身的情緒壓力,亦有助患者復元。如案中的陳太,透過社工的心理教育,明白到思覺失調有黃金治療期,儘早帶同女兒求診和接受適當的治療,減低精神病對女兒腦部功能及其他生活功能的損害。

2. 尋求社區資源的幫助

不少家屬獨力承擔照顧患精神病家人的責任,惟只憑個人力量,未必能全面地協助患者復元。現時各區都有為精神病患者及家屬而設的支援服務,如上文提及的陳太,主動尋求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的協助,聯繫女兒往醫院接受適切的治療。陳太也很鼓勵女兒參加中心的活動如青少年小組及職業治療訓練等,配合中心跨專業團隊的全面介入,協助女兒逐步重回生活軌道。而陳太自己的照顧者壓力也得以抒緩,騰出空間處理生活其他事情和照顧自己的需要。

3. 建立同路人支援網絡

家中有親人患上精神病,對不少家庭來說仍是一個禁忌,難以啟齒與他人分享。而曾經歷過同樣情況的家屬,最能明白彼此的感受。在家屬支援小組內,家屬能夠有一個安全的平台互相分享,得到共鳴與支持。如案中的陳太,加入家屬支援小組後,覺得不再孤立無援,從同路人身上得到多一分力量去與女兒一起面對病情。

4. 照顧個人身心靈需要

不少家屬以照顧患者為生活重心,生活日程圍繞著患者進行,令自己長期處於高壓狀態,久而久之,更直接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建議家屬也要留意平衡個人生活,每天給予自己一些獨處時間,進行滋養身心靈的活動,例如靜觀練習、鬆弛運動、或簡單如欣賞喜愛的電視節目、享受美食等,讓自己有放鬆心情的機會, 釋放空間才不致讓壓力「爆煲」。

撰文 : 楊嘉琳 香港心理衞生會臨床服務督導 註冊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