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港人創作「貼地」繪本 本地插畫家寄語家長:看圖書是享受非說教

社會

發布時間: 2019/04/10 15:53

最後更新: 2019/04/11 10:45

分享:

分享:

本地插畫家陳碧儀放棄大學工作,踏上插畫家之路,希望透過圖畫繪本啟發兒童。(陳永康攝)

一本好的兒童圖書,不一定要說教,圖畫與文字產生的化學作用帶來想像空間,說著說著小朋友長大後便在心中有所體會。從營營役役的打工仔走到創作兒童繪本之路的插畫家,對於陳碧儀(Becky)來說,香港不著重繪本創作,就像她家人反對她到全職從事插畫工作一樣,藝術總會帶給人虛無不能維生的感覺,但家人縱然如何反對家中總留著她的繪畫書桌,正如不被本港市場重視的繪本一樣,總有捧場客。

Becky自小喜歡畫畫,但小時候並無上過畫班,大學主修的也是與藝術無關的應用社會學,畢業後當上了大學研究助理,與藝術創作一直無緣。

Becky相信「小朋友看圖書是一種享受」,她後來花了2個月的薪金瞞著家人報讀插畫課程,又赴笈英國法爾茅斯大學修讀插畫碩士,慢慢接觸到更多繪本創作,體會到箇中的樂趣,方發覺創作一本書不只是畫畫,還涉及兒童文化、心理學,語言文字,而兒童繪本創作在外國是一門專業,但香港缺乏實踐機會,往往以商業為先。

Becky自小沒上過畫班,但對兒童繪本創作情有獨鍾。(陳永康攝)

Becky指,香港市場售賣的繪本多由內地、台灣或西方國家進口,缺乏本土切身議題,事實上家長對本地創作有一定需求,本地創作更「貼地」、更容易為兒童理解,綜觀本港有很多創作人,這是一種可惜。

留學期間,她發現一幅圖畫,一句短語,可以帶給小朋友無窮想像力,

看圖書是一種享受,非一定要說教,慢慢地小朋友會從成長中有所體會與經歷。

她了解到繪本非單靠圖畫演繹,也靠文字相輔相成,一方面如果文字太多,會令小朋友覺得沉悶,另一方面如果圖畫可以表達到文字,則不需再用文字重複寫出來;她又愛用水彩繪畫:

水彩的色調好和諧,小朋友看起來會很舒服,在紙上畫畫有種很溫暖的質感,與電腦繪圖不同。

Becky努力創作,近年獲得圖畫書創作獎,去年更獲樂施會邀請創作《風吹過,粟米田》的插畫,令她終於可以獲得工作機會和邀約,得到家人的支持。

Becky去年獲樂施會邀請創作《風吹過,粟米田》的插畫。(經濟日報資料圖片)

Becky坦言創作《風吹過,粟米田》期間自己也有所領悟,該書主要透過粟米講述有關糧食公義的問題,對港人來說粟米只是食物,但原來在地球的另卻是武器、童工的隱患,

在香港粟米可能只是看電影時爆谷小食,但在第三世界卻是生命之糧。

她期望,透過書本介紹珍惜食物和糧食公義的道理,讓讀者有所體會,對自己而言也是終身學習。

早前,樂施會推出3本繪本包括《風吹過,粟米田》、《神奇小盒子》、《妖怪吃掉我的家》,機構年內亦將一共創作共6本繪本,講述包括劏房、氣候變化、貧窮、難民、小數族裔等等議題,透過圖畫和精簡的文字,向小朋友呈現社會的另一面,同時盼大人在與子女讀書的過程中有所感動,啟發子女,以身教者從。

棄大學工作轉行繪畫被家人冷嘲 插畫家反思:父母不想子女重蹈他們的辛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