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發燒友舊區朝聖 尋味本土歷史與人情
發布時間: 2019/04/12 08:00
最後更新: 2019/04/14 15:06
香港電影業曾經輝煌一時,鏡頭下中西合璧的城市風貌,至今仍吸引不少影迷前來「朝聖」。然而,近年不少港產片向內地市場靠攏,逐漸喪失本土特色;在市區重建浪潮衝擊下,銀幕上出現過的場景亦一一被清拆,使原來社區人情盡失。這驅使王冠豪成立「電影朝聖」平台,花10年時間埋首菲林堆,尋訪多部港產片取景地,記錄電影背後的社區人情,冀為後代留下打開香港文化寶庫的鑰匙。
走進舊樓林立土瓜灣,身邊的場景總是似曾相識:美華工業中心的停車場,是《英雄本色》主角Mark哥(周潤發飾)的藏身之所;炮仗街的永香冰室裡,彷彿可見《踏血尋梅》的臧Sir(郭富城飾)在卡位上回憶佳梅慘況;美景街的益豐大廈外,正邪兩派變形金剛的激戰仍歷歷在目。
本身是圖書館與資訊學碩士王冠豪,近日帶記者重走這條去年導賞團路線,訴說電影場景背後的故事。大約10年前,他一位酷愛港產片的日本朋友來港旅遊,異邦人竟反客為主,帶他尋訪電影中的場景,讓他十分羞愧,
人哋唔係香港人,但比我們熟悉還要熟悉。
事件激發他投入電影場景研究工作,並在工餘時間撰文,結集成《電影朝聖》一書。
「好多旅客搵香港電影地標,都會去中環、尖沙咀或重慶大廈,其實識搵就會去土瓜灣和觀塘。」王冠豪指出,早在上世紀30年代,土瓜灣北帝街已設有不少片場,當中包括邵氏前身的「天一港廠」;觀塘工業區亦曾是香港電影重鎮,過去不少電影公司在鴻圖道駐紮,因利成便在區內取景的電影不計其數。
他解釋,香港的中西合璧在世界上獨一無二,例如尖沙咀既有中式廟宇,也有郵輛碼頭和火車總站等西式建築,呈現香港華洋共融的城市質地,一直是電影取景勝地;來自不同國家及內地不同省份的移民,將各自語言和生活習慣融合,亦造就香港電影的獨有質感。
不過,這個「東方荷里活」近年逐漸失去個性,「現時全年頭十幾位(票房)都是Marvels和荷里活(電影),拋離港產片很多個身位。」一次與天津影迷交流,讓王冠豪意識到問題所在,
佢睇咗一套合拍片後好失望,佢因為個香港導演而入場,但套戲拍不出香港味道,也指不到內地味道,仲衰過由內地人拍;我們盲目學習一些不是最好的東西,反而放棄了前人累積的瑰寶。
王冠豪指部份香港導演為打入內地市場遷就觀眾口味,產生一批「水土不服」的合拍片,初時仍能靠導演名氣和演員陣容「吃得開」,但隨着觀眾世代交替和荷里活電影的攻勢,終於在內地後勁不繼,「你多次中計、就唔會再中架啦,你睇到今年(內地)賀歲片(票房),以前都是香港導演(主導),今年完全唔係。」
「內地觀眾為何要看香港電影?因為我們有特別的質感,若這些質感消失,我們還有甚麼價值?」《變形金剛4》的「怪獸大廈」海山樓,每年吸引大批海外旅客「朝聖」,王冠豪慨嘆港人妄自菲薄,外國人反而懂得欣賞,
好多外國人專程香港,找一些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的東西,他們看到香港的特點和珍貴之處,否則不會來。
近年王冠豪與不同組織合作舉辦導賞團,藉電影場景反映城市面貌變遷,讓大眾認識社區歷史,「重點不是怎樣令他們認識,而是啟發他們主動認識。」然而,在市區重建的浪潮下,盛載集體回憶的社區逐一清拆,鄰里各散東西,小店關門大吉,取而代之是公式化的商場和大廈,失去原本的人情味。王冠豪批評市建局只為賺錢,忽略「人」的元素,並非為了提升人們生活質素,
只是拆晒啲樓,將人分散到不同地方,重新起過;以前舊區唐樓有簷篷,落雨不用擔遮,今天俾少少篷都要計數。
提到在上月清場的觀塘裕民坊,在當區成長的王冠豪更加不捨,「以前行街一定落裕民坊,逛周邊食肆和唱片舖,有好多回憶,不只是(關於)電影。」今天區內的銀都戲院、仁信里已不復存在,服務街坊30年的麥當勞亦結業,變成現代化的商場和豪宅,「你市建局講到點好,咪又起係嗰啲嘢。」
王冠豪強調城市的個性源於「人」,擔心沙中線通車後,土瓜灣、新蒲崗一帶的樓宇面臨重建,原本的社區特色盡失,「有一些好珍貴,代表城市文化、價值和獨特性的東西無咗,大家先打卡和影相。」他直言會堅持運用自己長處和興趣,記錄和收藏這段歷史,
當你不珍惜自己的文化和語言,這還是不是香港?
全文刊於《香港經濟日報》(付費閱讀),標題及內文經編輯修改。
撰文 : 岑志剛 經濟日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