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會檢測連鎖店三文魚吞拿魚刺身 元氣吞拿魚含寄生蟲及卵

社會 10:02 2019/04/15

分享:

分享:

消委會檢測發現元氣太古分店的吞拿魚刺身有寄生蟲及卵。

元氣吞拿魚刺身被發現有寄生蟲及卵!消委會檢測市面50款三文魚和吞拿魚刺身,結果在1款吞拿魚樣本及1款三文魚樣本發現寄生蟲,其中元氣壽司太古城康怡廣場分店的吞拿魚刺身,同時發現蟲和卵。檢測確定所涉及的寄生蟲為線蟲,專家提醒,人類有機會因進食帶有幼蟲而未經徹底煮熟的海魚或頭足類動物而受到感染。

消委會職員在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以一般消費者身份,從超級市場、食品店及專門售賣刺身的食肆購買了31款聲稱是三文魚,及19款聲稱是吞拿魚(又稱金槍魚)食品的樣本進行檢測。

消委會分3個階段檢驗樣本是否帶有寄生蟲。首先是打開樣本的包裝盒,以肉眼檢查樣本表面是否有活蟲,結果顯示全部樣本都沒有肉眼可見的活蟲。之後以消化法和漂浮法檢驗,結果在1款吞拿魚樣本和1款三文魚樣本中,發現有蟲。涉事樣本資料如下:

消委會指,所發現的蟲並沒有蠕動,因而不能確定是否活蟲。在觀察形態後,確認在該2款樣本發現的蟲是線蟲〔nematode,又稱圓蟲(roundworm),但未能確定其所屬品種。

消委會引述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黃世賢醫生指出,食用未經徹底煮熟的海魚有機會感染的寄生蟲主要是海獸胃線蟲(Anisakis和Pseudoterranova)和某些品種的裂頭絛蟲(Diphyllobothrium)。海獸胃線蟲是一種線蟲(nematode),其幼蟲可在多種海魚和頭足類動物(例如魷魚、烏賊和八爪魚)中發現,而其成蟲則在海洋哺乳動物(例如鯨豚類)中存活。人類有機會因進食帶有幼蟲而未經徹底煮熟的海魚或頭足類動物而受到感染。

消委會指,食用未經煮熟的海魚有機會感染海獸胃線蟲,如感染胃部,患者會在進食1至12小時內出現腹痛、噁心、嘔吐等徵狀,亦有機會感染小腸,患者在5至7日內有腹痛,更可能令患者出現過敏反應。

黃世賢又指,裂頭絛蟲又稱魚肉絛蟲,是一種絛蟲(cestode,又稱tapeworm),有多個品種可以感染人類,例如廣節裂頭絛蟲(Diphyllobothrium latum)和日本海裂頭絛蟲(Diphyllobothrium nihonkaiense)等。其中廣節裂頭絛蟲的幼蟲多發現於淡水魚內,而日本海裂頭絛蟲則多見於太平洋三文魚,其他海魚亦有機會帶有其他品種的裂頭絛蟲。

黃表示,消費者不一定可以憑魚或魚肉刺身的外觀判斷牠是否帶有寄生蟲,因為在顏色、氣味及味道等都不一定有異樣,除非寄生蟲大得單憑肉眼已可看見。

黃醫生又提醒,未煮熟的魚類和貝殼類海產,在醫學上都視為高風險食品,除了寄生蟲外,還有機會帶有弧菌、沙門氏菌、李斯特菌、諾如病毒和甲型肝炎病毒等。因此,應該徹底清洗和煮熟才進食。

食安中心回應指,已到涉事零售點作跟進,調查顯示相關零售點的刺身原材料是由合法來源供應,而零售點亦沒有違反食物環境衞生署的相關發牌條件。

中心又指,根據食品法典委員會的《魚和魚製品操作規範》指明,將擬作生食用途的魚肉先放在–20°C或以下冷凍7天或在-35°C冷凍約20小時,可以殺死寄生蟲,有效降低寄生蟲感染人類的風險,即使死掉的寄生蟲仍存在於魚肉內。

不少市民以為將魚生沾上芥末、鹽水、檸檬汁等醬料,可有效殺滅魚生內的細菌。但消委會總幹事黃鳳嫺強調,這些做法均屬謬誤,並不可靠,因魚生與醬汁接觸的時間短暫,只是可添加進食時的口感。她亦提醒市民將魚生外賣回家後,宜盡快食用,最好不應留待翌日才進食。

「元気寿司」表示不認同測試結果,強調一直以食物安全為首要考慮,食材一向通過食環署進行的相關衞生及食物安全測試,以及定期額外委託獨立測試機構等所進行之內部樣本檢測;又指由原料至運輸以及儲存均有嚴密監控,每批原料到港亦須附有衞生證明,並將一如以往定期進行專業樣本檢測,以確保食物符合食物安全標準,讓顧客可繼續安心享用。

「魚尚」表示不認同測試結果,強調一直以食物安全為首要考慮,其食材一向通過食環署進行的相關衞生及食物安全測試;又指一直沿用挪威海域養殖的大西洋三文魚,因其飼料經特別處理,可有效防止寄生蟲。

更多消委會檢測結果【按此即看】

相關文章

香港經濟日報 App

免費即時新聞

立即掃描

搶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