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住板間房到任局長 聶德權:看社會問題要同理心理性並重

社會 19:00 2019/05/07

分享:

分享: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長聶德權接受馬會刊物專訪,談及兒時和擔任政務官時的回憶。(香港賽馬會提供圖片)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長聶德權接受馬會刊物《駿步人生》專訪,分享他小時候由住板間房到上公屋的童年,以及擔任社署署長的經歷,學會以同理心面對社會悲劇,並抽離以理性解決問題。

聶德權出身基層家庭,小時候家住油麻地板間房,至就讀小一時舉家獲分配坪石邨公屋單位,此後近20年,他都與社區一同成長。

聶德權中學就讀觀塘瑪利諾書院,位於「雞寮」的徙置區,他透露自己放學後喜愛在區內流連,例如到天台享受由附近住戶收音機發出的音樂。他形容今日的樂天性格,可能是因出身貧苦造就,

有時我會突然大笑幾聲,同事最初都很不習慣。

他在2017年成為問責局長前,已經在政府擔任政務官31年,涉足過15個工作崗位,他最有印象和滿足感的,是出任社會福利署署長和新聞處處長的日子。

他回憶任社署署長時,近距離觀看社會問題,

接觸好多家庭,面對好多困難,會好觸動,但同一時間要去看成因,有無深層次的問題……最大體驗是遇到悲劇,要有同理心,但切莫『走不出來』,要抽離,理性分析,情感未必可以太外露,因為你要理性地去處理問題。

而他擔任新聞處處長期間更正值政改諮詢和佔中的非常時期,

過程好辛苦,要24小時on call,電話不離身。

成為局長兩年,聶德權不諱言,制訂政策較執行和推動具體政策更加複雜,例如「國歌法」,他重申港府已就國歌法條例草案盡量解說,訊息清晰,認為大部份市民應該知道對他們沒有大影響;政府目標是盡早通過,至於能否如期於今個立法年度通過,只能盡力而為。

對於現時年輕人,他認為以上一代角度看他們,並不全面,

我們成長一代,父母未必有能力給予好多意見和幫助,好自然要靠自己;但這一代的年輕人,比較多是父母本身已有看法,有時甚至會有好多意見,想強加年輕人身上。

他建議社會和父母給予更多空間,年輕人自己也只要抱持開放態度,一定找到適合的路。

香港經濟日報 App

免費即時新聞

立即掃描

搶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