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懲教職員親述大館監獄秘聞 監倉拱門設計如要罪犯入墓穴【有片】

休閒消費

發布時間: 2019/05/20 16:30

最後更新: 2019/05/28 18:52

分享:

分享:

曾駐守大館的退休懲教職員劉振明,從事懲教工作長達33年,對大館的秘聞瞭如指掌。

大館展覽大館101,以101件與中區警署建築群相關的物品,道出歷史建築中的昔日故事,例如其中來自懲教範疇的展品「鐘戳記勤系統」,是上一代懲教人員熟悉的物件。展覽開幕前,大館請來從事懲教工作長達33年、退休懲教職員劉振明,分享懲教工作生涯,他當年巡視監獄時便用過「鐘戳記勤系統」。

劉振明憶述:「鐘戳記勤系統約於70年代開始使用,大約沿用了20、30年,是記錄職員巡查次數的工具。當時規定職員須於每15分鐘最少巡視一次,巡視的次數很頻密。」

「鐘戳記勤系統」約於70年代開始使用,是記錄職員巡查次數的工具,是展品之一。(大館提供)

B倉拱門的作用

劉振明來到剛投入懲教工作時首次被派往的工作地方——前域多利監獄(即現時大館內範圍),一幕幕看守監倉的片段湧現腦海。他於1970年7月「入學堂」受訓,畢業後便派往域多利監獄工作:「懲教生涯足足33年,可是跟當年的老前輩相比,我做得不算很長日子呢。」

他從獄警做起,往後晉升為見習「幫辦」,及後攀升至高級懲教主任。

當年劉振明工作的地方。(陳智良攝)

面對過百年歷史(於大館範圍內)的B倉,劉振明介紹說:

B倉的是拱門,當年從前輩口中聽聞,這設計猶如李鄭屋漢墓般的模樣,有一種了犯罪的人要入墓穴、地獄之意。不過,從建築學的科學層面來看,拱門設計有助室內空氣流通。

他走進B倉,中間有一道通往上層的樓梯,他指着梯級表示,當年建造的樓梯採用堅硬的枕木建造,十分隱固。

當年我們的英國制服鞋,皮製的鞋底令腳步聲很大;「幫辦級」的高級人員的鞋底還會「打鞋碼」,腳步聲格外響亮,以營造一種氣勢。

通往上層的樓梯,以枕木製造。(陳智良攝)

當年他們穿着皮底鞋走上那道樓梯,尤其是在晚上,腳步聲總會傳到樓上的監倉:「這就像向樓上的囚犯示意將有阿Sir來『巡倉』,暗示要他們表現得『醒定』。不過偶爾也會收到犯人投訴,說我們晚上的腳步聲造成了滋擾。」

直至80年代監房的工業組會自行出產膠底鞋,厚厚膠底鞋便令步聲大大減小了。

到底懲教職員除了巡視監倉、其職責又是怎樣?劉振明表示,作為懲教職員,嚴謹地保護每一位在囚人士的安危是首要工作:

我們不僅要對他們的人身安全、健康情況等負責,還要考量他們將來回到社會的適應及前路。

另外,不少監獄建築物也比較舊,他們亦需要檢查及跟進維修,目的是希望犯人的居住環境妥善,還有維持囚犯的秩序與紀律……每一項的程序也複雜,故須跟不同的專業部門合作。

牆上標語也是展覽展品之一。(大館提供)

問到劉振明神秘的懲教工作有沒有行業禁忌,他笑言這一行「百無禁忌的,大吉大利」,坦言他在職的年代,獄中氣氛一般也和諧,在囚人士往往與懲教職員能建立互信的關係。

入行初期他當獄警,當時跟隨副獄警長做事,愈做便愈能掌握與囚犯的溝通技巧,不久後更有囚犯主動地叫他阿Sir,那是一種尊重,以及關係的建立;那一刻令劉振明思考懲教職員與囚犯的關係:

當時我想到「在家千日好,出外半朝難」這句話,當他們失去自由,身邊沒有家人關心、照顧,獄中職員無形中成了他們的依靠。

大館101展覽

日期:即日至9月22日

時間:11am至8pm

地點:01座複式展室及大館各處

撰文 : 林曉藍 TOPick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