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年輕化】比子宮頸癌更可怕的子宮體癌 27歲女經期異常切子宮不能保命

社會

發布時間: 2019/05/20 00:00

最後更新: 2019/08/20 17:04

分享:

分享:

養和醫院婦產科專科醫生譚家輝提醒,子宮內膜癌沒有篩查,亦沒有預防措施,女性要多加注意。(車耀開攝)

婦科癌症除為人熟悉的子宮頸癌和卵巢癌外,子宮體癌(又名子宮內膜癌)亦不容忽視,女性常見癌症中排第四位的子宮體癌,發病率比子宮頸癌和卵巢癌更高,新增個案在10年間大增逾7成。

雖然子宮體癌發病高峰期的年齡組別為55至59歲,但有婦產科專科醫生臨床發現,年輕患者數目增加,有27歲女子出現經期異常,化驗證實患子宮體癌第三期。由於子宮內膜癌不能篩查、亦沒有預防措施,呼籲女士們一旦出現經期異常等問題,便應求醫。

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數據顯示,本港2016年子宮體癌新增個案達1,050宗,當中20至44歲佔113宗、133人死亡;相對2007年只有593宗新增個案,10年間增幅達77%。而香港防癌會於2017年曾預計,在未來十年,子宮體癌發病率仍會繼續攀升,預期至2025年,新症個案會增加至逾1,200宗。

養和醫院婦產科專科醫生譚家輝指出,一名年輕女子,於21歲時發現患腸癌,治療後康復,及後於27歲發現經期不正常,於是抽取子宮內膜組織化驗,證實患上子宮體癌第三期,癌細胞更已擴散至盆腔,遂決定切除子宮、卵巢和輸卵管以及進行電療;可惜之後腸癌再度復發,病情不受控最終離世。

醫生會以幼細膠管放進子宮內抽取組織,透過病理化驗辨別內膜是否出現癌變。(車耀開攝)

該女病人上一代沒有癌症病史,如此年輕便罹患兩種癌症,譚家輝懷疑她有遺傳基因變異,測試後證實了他的想法;其後女病人的姐姐同被驗出有相同遺傳基因,但沒有發病,需定期驗身。

他指出,帶不正常基因(遺傳性非瘜肉結直腸癌綜合症,簡稱為HNPCC基因)的女性,子宮體癌及大腸癌的發病機會較高,若有懷疑可進行基因測試;但整體子宮體癌患者中,因遺傳而病發的比例不算高。

譚家輝表示,一般30歲以下的女士患子宮體癌並不常見,發病率隨女性年齡而增加,步入中年後的婦女風險最高,患病的高峰年齡組別為55-59歲,患病年齡中位數統計為56歲,然而,就他個人的臨床個案所見,因患者總體人數上升,年輕患者數目亦見增加。

子宮內膜癌沒有篩查,亦沒有預防措施,通常有徵狀就要看醫生,女性要留意自己的經期有沒有不正常,以及經期之外,下體有沒有不正常出血。

此外,若經血量多(超過7天)、又或兩個經期之間有陰道出血,又或收經後陰道出血等,均需特別注意。

他表示,在生育期中的女性,正常月經周期約28日一次,首14天分泌雌激素、之後14天分泌雌激素及黄體酮。

當經期不正常,如3至4個月才來一次經期,令雌激素對子宮內膜刺激不平衡時,有機會令內膜增厚及產生變化,會增加患上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抗癌醫療健康新知 #TOPfit醫健 話你知】http://bit.ly/2GgE0g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