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醫生】經歷父親病逝窮小子發奮踏上醫生路 骨科名醫李淵粦:一個人病全家辛苦

社會 00:00 2019/06/03

分享:

分享:

骨科名醫李淵粦因父親病逝更發奮圖強,由木屋區窮小子踏上醫生路,希望能幫人。(程志遠攝)

每個醫生,都有自己的故事!骨科名醫李淵粦曾是醫管局骨科服務統籌委員會主席,可說是醫管局骨科「大佬」。他是典型香港仔,一家五兄弟姐妹,住過木屋區,那時他的世界只有碌架床下格,為買文具、買口琴要捱麵包省錢。中學時代已經喪父,李淵粦深明一個人病全家辛苦的道理,他更發奮讀書,會考有7A2B,考入港大讀醫,既為「脫貧」,也為助人。

李淵粦今年2月退休,但重返將軍澳醫院擔任矯形及創傷(骨)科顧問醫生。李淵粦是典型「獅子山下」故事,他說自己家中排行第四,對上有2個哥哥、一個姊姊,對下一個妹妹,父母於「新中國」成立後走來香港,居於石硤尾木屋區,那時自己仍未出生。

李淵粦的故事始於石硤尾大火之後,住過沙田木屋區,終落戶港島華富邨,與大兩年的二哥入讀附近廣悅堂魯班小學,考入有「醫生搖籃」之稱的英皇書院,醫管局前港島東聯網總監劉楚釗及已故威院腫瘤科醫生梁承暉是高兩班的師兄,亦是李淵粦二哥在英皇的同學。

李淵粦重訪華富邨舊居。(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不過,李淵粦中一那年,父親心臟病、慢性肺阻塞發病成醫院常客,一家七口的擔子就落在大哥及大姊身上。

那是我們一家最辛苦的日子,經濟不穩定,大哥家姐中學畢業、收入有限,都不知道自己仲有無書讀。

因家境窮困,李淵粦兩兄弟中學學費全免,每日各得4元零用錢,那時一個麵包售1毫子,搭車上學來回用5毫子,餘下3.5元,李淵粦形容已算不錯,買文具就少吃一點,後來想學口琴,不足100元德國製口琴,又省吃省喝數月買一個回來。

大學時李淵粦(右一)與哥哥(中)返回魯班小學探望校長。(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李淵粦讀書一直不俗,父親離世後更加發奮讀書,會考獲7A2B,跟著二哥入港大,同屆有20個同學都入讀港大醫學院。他直言是英皇書院風氣,亦貪有師兄照顧,更重要是父親病重的數年,令他體會到一個人病,全家都會好辛苦。

當時以為做醫生是天下無敵,邊個家人病都不用好像爸爸病時咁辛苦,做醫生最幫到人、有人尊重你又有穩定收入,仲幫埋家人。

大學生有政府學費、生活費資助,學校圖書館有冷氣、有書枱,不再瑟縮碌架床溫書,李淵粦形容是正式「脫貧」;到贊育醫院婦產科實習時,入住醫生宿舍,更是人生第一次平躺床上看見天花板,忽爾感慨。

以前屋企同劏房一樣,整個中學功課讀書都是床上做,搬到贊育第一次瞓一間房,又望到天花板,覺得總算有點成就,一路走過來經濟有改善,總算捱過來。

熬過財困後就要應付讀醫非一般的艱難,李淵粦直指讀醫難在要記的事很多、備課都多,每次上課都被問書,答不出就被罵,他說那個年代的醫科生都習慣了。記得最離譜是醫科一年級解剖學課,學生找不到要解剖遺體的血管,向教授求教,但教授檢查後甫即開口大罵:

搞錯呀﹗你哋割走咗條血管都唔知?你哋點讀書架?唔讀書走來上解剖!

李說,同學已經很害怕,教授還嬲到掟刀埋牆。

他坦言,若發生在今天,教授鬧人早已被投訴至失去教席,李淵粦從醫逾30載,由當年醫科生轉為前輩,面對年輕醫生、學生犯錯都不鬧不罵,相反更要多加關心。

近年有人以「第三世界」形容公院環境,但李淵粦仍是實習醫生時,病房、「車立」口塞滿病床,「由早上10時抽血至中午都未抽到病房內病人」,至今眼中醫院情況依舊,醫院環境一直無變,只是年青一代逆境指數少。

醫院是跟社會一直進步,上一代逆境指數強、不覺苦,好多事情可以將就,社會變化中,時代不同只能夠適應,不會怪責,返回那個時年就會好、就是對?不一定。

香港經濟日報 App

免費即時新聞

立即掃描

搶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