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醫生】堅守公院逾30年拒私家執業「搵真銀」 骨科名醫:受公院栽培回饋市民

社會

發布時間: 2019/06/03 00:00

最後更新: 2020/05/18 16:23

分享:

分享:

將軍澳醫院矯形及創傷(骨)科顧問醫生李淵粦留守公院33年,從未想過私家執業,希望透過公院服務回饋社會。(程志遠攝)

將軍澳醫院矯形及創傷(骨)科顧問醫生李淵粦說過年幼家境窮困,至上大學時才「脫貧」,靠的都是政府學費、生活費資助;港大醫科畢業後一直任職公院,威院15年、將軍澳醫院18年,30多年來未曾想過走出私家「掛牌」。他解釋,自己受納稅人資助、於公立醫院受栽培,留守公院是為回饋,協助經濟條件差的病人。

李淵粦說:

他們不能負擔到私家求醫,求醫無alternative,另外就是想栽培下一代。

近年公立醫院被指似「第三世界」,醫生都不願留守公院,對李淵粦而言公院環境和他實習時依舊,並非第三世界,只是社會對公營醫療服務需求有增無減,但公立醫院醫生數目卻未可追上,因而出現了問題。

全世界都無香港咁好的醫療制度,成本高但收費持續低,公私營差別好大,又無中間,一係你150元一日,一係畀萬五元一日,這情況下只會令求醫者愈來愈多。

他續指,本港根本不缺醫生,4成半專科醫生留於醫管局,但照顧8成半的病人,私家界別有5成半專科醫生,只照顧2成半患者:

佢點搵食?就是食這個差價,一個月做3、4個症已等於醫管局月薪,佢就會出去私家。

李淵粦認為,如不改變醫療制度,情況持續下去,公院不斷栽培醫生,亦只會流出私家,本港就是會無出路。

至於自願醫保可否做到改變,他指,好的醫保制度可將資源轉嫁病人自己及保險公司,但如投購後「傷風咳睇私家、大病又返回醫管局」,加上大灣區發展更多人來港求醫,情況只會持續:

香港問題如何解決?要解決都不是醫生解決,是整個醫保概念去做醫療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