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五生首發現本港遭變形蟲入侵 膺國際科學比賽獎項

社會 21:30 2019/05/24

分享:

分享:

聖若瑟書院楊沐華(左)和漢基國際學校葉若言(右)憑首次發現本港遭「新幾內亞扁平蟲」入侵,在「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中獲獎。(張永康攝)

本港中學生科研成果獲國際比賽肯定!在全國規模最大的中學生國際STEM比賽「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中,聖若瑟書院及漢基國際學校的中五生,首次在本港發現高入侵性的「新幾內亞扁平蟲」,獲動物科學三等獎;而聖保祿學校兩名中六學生憑研發出「乳糖酶水凝膠」,助乳糖不耐症患者飲用普通加奶飲品,獲頒優異獎。

聖若瑟書院楊沐華和漢基國際學校葉若言,去年在大賽獲四等獎,兩人再接再厲,原想研究腐木對生態影響,卻偶然發現本港首條「新幾內亞扁平蟲」,獲動物科學三等獎及Sigma Xi科學研究學會優異獎。

新幾內亞扁平蟲外觀呈黑色,身長約7厘米,背部有白色中綫;楊指出,該蟲原分布在澳洲,但因入侵性強,已被科學界評為「世上百大危險入侵物種」之一,該蟲以蝸牛為糧,對本地蝸牛物種具威脅,並令捕食蝸牛的雀鳥、甲蟲失去糧食,生態鏈被破壞。

他們去年7月底在淺水灣發現該蟲,經形態對比後初步證實品種,之後再經內地雲南大學教授幫忙,進行基因對比,確認是入侵品種;兩人為研究該蟲分布,更走訪全港9地點,由早上5時半起翻挖泥土,在漆黑中「捉蟲」,最終在淺水灣和香港公園發現該蟲蹤跡而獲獎。

楊又指,這種蟲非常容易藏在泥土、葉下,估計其是循盤栽貿易進入香港,他希望海關可以加強檢查貨物,以免攜帶外來物種進入香港,破壞本港生物多樣性。此外,該蟲在本港沒有天敵,他建議政府要投放更多資源到研究方面,找出有效管理和清除這些外來物種的方法。

新幾內亞扁平蟲外觀呈黑色,身長約7厘米,原分布在澳洲,並以蝸牛為食,故對生態破壞很大。(張永康攝)

一般STEM比賽中,學生都對於工程、天文等方面較有興趣,為何會選擇生物學研究呢?楊表示,母親送給他第一本書不是童話書,反而是動物圖鑑,自此他就十分喜歡動物,小一時已經到處研究黃蜂、壁虎等。他認為科學的本質是「可以用理性觀察人與自然的關系」,今次的發現證明人對於自然的理解始終不夠,強化了他的信念,感到有必要繼續研究生物。

聖保祿學校中六生陸藝明的父親,患了乳糖不耐症,眼看父親只能喝無乳糖牛奶,外出用餐時無法喝咖啡、奶茶,陸藝明在2年前夥拍同學姚懿育,研究緩解該症的方法,經多次嘗試,終於製作出含乳糖酶的水凝膠,只要把少量凝膠粒放進飲品內,視乎酸鹼值和溫度,就能在5至25分鐘內分解裏面的乳糖,令患者能在外享受飲品。

聖保祿學校中六生姚懿育(左)和陸藝明(右)則花了2年時間,研發能夠分解奶類飲品中乳糖的水凝膠。(張永康攝)

兩人憑此發明獲得美國化學學會優異獎,她們均感到十分驚喜,希望為發明申請專利,期望將來可變成產品。她們將在9月升讀大學,陸坦言希望在本港升讀醫科,鑽研醫學,認為「幫到人非常有意義!」;姚則獲美國加洲大學柏克萊分校取錄,將修讀化學工程。

香港經濟日報 App

免費即時新聞

立即掃描

搶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