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家主導模式設計奪國際建築設計大獎 啓業邨球場重掀街場熱潮

社會

發布時間: 2019/06/11 14:19

最後更新: 2019/06/11 14:58

分享:

分享:

牆身的「香港精神」字體沿用八十年代舊屋邨的設計。(受訪者提供)

對於不少波友來說,短短一句「落街打波啦!」,聽起來是那麼的熟悉親切,卻又感覺遙遠而陌生。隨着有冷氣的室內籃球場出現,近年街頭籃球文化的熱情不及從前,但近日位於九龍灣啓業邨的啓業運動場翻新後不但奪得國際建築設計大獎,更重新掀起一股街場熱潮,有港島的波友幕名而來,就連環境局局長黃錦星也要來「打卡」。

甫踏入啓業運動場,便能看到牆上「香港精神」四個大字。若圍繞運動場走一圈,更會發現牆上印上不少具本土特色的打氣字句。這個已經有40多年歷史的屋邨球場雖然是由私人擁有的公共空間,卻仍然能夠搖身一變成為打卡聖地,令用家重拾昔日的街場情懷,正是因為今次用家亦有份參與活化工程。

籃球形的回收箱。(孫澤芳攝)

去年年底基滙資本成立的「民坊」聯同推廣本地籃球文化的組織SLAB一起翻新啓業運動場,以用家主導的模式設計的球場近日得到城市土地學會(Utban Land Institute)亞太區卓越獎,為本港首個奪得國際建築設計大獎的本土屋邨球場。

而在球場上走一圈,亦不難發現運動場多處的設計均以用家為主導。SLAB創辦人葉嘉華指出在街場打球,常常會出現只能乾坐一旁等場用的情況,因此特地設計出自由投球區域 3 zone。牆上三個不同高度的籃球框,配合地上劃分出的八個圓圈,用家可選擇站在不同的位置射籃。不過,場上並沒有設置告示牌例明玩法,葉嘉華就解釋,這是為了提醒大家運動精神源於自由,在規例之外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創新玩法,自由平等地去使用空間。

而為了鼓勵大家做好分類回收,團隊亦特地將膠樽回收桶設計成籃球籃,將回收膠樽變成有趣的射籃練習,投其所好。這個裝置其後更吸引到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前來打卡,在社交平台Facebook稱讚這個「入樽回收籃」設計創新。

不過,所謂的用家主導,在配套上似乎亦有漏網之魚。19歲的謝先生平日多在港島的街場打球,眼見啓業運動場成為籃球界的潮點,特地前來潮聖,卻發現這個位於停車場五樓天台的球場附近沒有飲水機,亦沒有洗手間,十分不方便。

自由投球區域 3 zone。(孫澤芳攝)

一個個平平無奇的球場,只要運用創意,也能發揮無限可能。不過,作為公共空間,設計者亦需顧及使用者的需要,才能令公共空間發揮其真正作用,成為凝聚社區的新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