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醫30載堅持診症時「問多兩句」 仁醫以同理心明白病人的痛苦

社會

發布時間: 2019/07/02 07:00

分享:

分享:

黃慕蓮今年獲醫管局頒發長期服務獎。(梁偉榮攝)

明愛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部門主管黃慕蓮行醫30載,從嫌棄到學會同情病人,如今立志成為為同事「排毒」的非常醫生,繼續以同理心對待每一位病人;更直言從不貿然掛斷廣告電話,「這行壓力大,今日我拒絕了他,或許明天他就會成為我的病人。」 

今年獲醫管局頒發長期服務獎的她,訪問當天她卻沒有攜獎項出席,笑言這是個老人牌

1988年的夏天,黃慕蓮從港大醫學院畢業,隨即來到瑪麗醫院開展實習醫生的生涯。實習在芸芸專科中渡過,黃慕蓮發現自己不喜歡要站在手術台旁「開刀」的外科,又不喜歡會「見血」的婦產科,最終因喜歡當偵探而選擇投身內科:

內科醫生從病歷中找出病源,像偵探查案,而我喜歡有答案的工作。

或許是因為當偵探經常要保持理性,當年行醫經驗尚淺的黃慕蓮自覺難以同情一些因長年吸煙而患上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人。

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人會經常感到氣喘和呼吸困難,有一次她到病人家中進行家訪,發現病人因氣喘要開5、6部風扇來保持空氣流通;加上年紀愈大,她亦漸漸學會換位思考,開始明白病人的痛苦,甚至認為自己沒有成為煙民只是「好彩」:

時代不同,若我在當年的生活環境出世,我可能仲食得勁過佢地。

黃慕蓮笑言現時作為主管,最大的使命是要幫同事排毒」,學會以同理心對待吸煙的病人:

現在都市人用電話也會上癮,本質上其實與吸煙沒有分別。

然而,要在忙碌的工作堅持主動親近和關心每位病人並不容易,黃慕蓮之所以堅持現時每次診症都會「問多兩句」,或許是因為過往一段回憶令她更能與病人同情共感。

2003年沙士爆發,黃慕蓮記得,當年醫院召開的緊急會議,正是在這個訪問當天同一會議室舉行。那時黃慕蓮仍未走出半年前流產的傷痛,但沙士殺到,作為呼吸系統科的專科醫生,她義不容辭,傷口仍未癒合就已經要再上沙場,但當她踏進到沙士病房,腦內卻是一片空白。那段日子的煎熬,令她明白到人原來很脆弱,亦令她明白到望聞問切的重要性

病人或許是一直在等我「問多兩句」,才願意透露自己的情緒問題。

行醫多年的人生經驗,令黃慕蓮學會與病人打開話匣子,不過在內科這個「重災區」工作,這個話匣子實際上好比潘朵拉的盒子。她記得有一天曾為50多位病人診症,晚上回家累得不想說話。黃慕蓮笑言,近年醫院工作愈來愈忙,她每天早上都要靠一句座右銘來鼓勵自己起床上班:

我依家翻緊一份自己最鍾意嘅工﹗

黃慕蓮靠一句座右銘每天鼓勵自己起床上班:「我依家翻緊一份自己最鍾意嘅工!」(梁偉榮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