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兩名愛笑的自閉症兒子 樂觀爸爸:要有無限的耐性與愛心

親子

發布時間: 2019/07/03 12:37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25

分享:

分享:

黎寶宏認為,育有兩名自閉兒是一個祝福。

黎寶宏(Jack) 有兩個兒子,今年已經是16(中四 )及18歲(考完DSE ),年幼時經過診斷,證實大兒子有自閉傾向,而小兒子是典型的自閉孩子。十多年照顧兩位自閉孩子,旁人必然以為父母會叫苦連天。

怎料現實剛剛相反,Jack與太太充滿正能量。無論遇上甚麼狀況,天性樂觀積極而又冷靜的Jack總會看到積極的一面,這種性格不僅助他走出困境,同時也成為幫助兩位兒子成長的助力。

家有兩位自閉孩子,有人會認為不幸,Jack反倒認為是祝福,

兩位小朋友能入讀同一所學校,我們可以一次過送他們上學,省卻很多交通費和時間,多好﹗

而且,在教導品性纯良的大兒子同時,更令 Jack 夫婦明白兩個孩子發展的差異、從而學習不同方法與技巧,先調教自己的態度、對他的要求,更有無限的耐性、愛心去管教限制多多、問題多多的小兒子。

Jack(中)感恩兩名兒子的成長。

勇往向前積極面對

大兒子剛出生時與其他小朋友一樣,沒有任何異常;到一歲多時,Jack 發現他不懂爬行,只可以用屁股在地上爬,而且不敢接觸某些物件,3 歲也未有語言能力,於是便帶兒子進行檢查評估,最後證實他患有輕度自閉傾向。

收到消息後,Jack與太太感到難過。然而,低落的情緒只維持一星期左右,他很快走過低谷,

我那時覺得沒有時間再去不開心,我還有很遠的路要走,那倒不如收拾心情,好好想清楚日後的安排,如到哪所學校上學,我覺得這才是對小孩子最大的福祉。

Jack 很快就決定讓大兒子入讀特殊學校。當提起特殊學校,有些家長會很抗拒,害怕孩子日後被標籤,Jack卻對這個選擇毫無懸念,全因他相信入讀特殊學校最能幫助孩子成長,

特殊學校能為自閉症提供最密集及針對性的訓練,我們相信普通主流幼稚園或小學較難提供這種全面、因應小朋友的能力、學習需要而作出合適系统性的訓練。

我和太太有時候會到學校觀察老師怎樣訓練孩子,我們甚至會參與其中去學習,在家居亦進行有關訓練,真的發現小朋友在語言、自理、行為上進步明顯。

Jack的小兒子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小兒子以前是遠近馳名的「小老虎」,不喜歡別人與他有身體接觸,發脾氣時哭鬧聲響徹街頭。有一次Jack與太太到學校上課,在街上已聽見小兒子在課室的哭聲了。

入讀特殊學校後,這頭「小老虎」已不再像以前抗拒與別人有身體接觸,更可以與同學一起跳繩,甚至合作表演醒獅﹗表演完後,校長也稱讚他進步良多呢。Jack也十分感激學校老師的耐心教導和培育。

Jack在父親節收到兒子做的心意卡。

讓兒子發揮自己

學校教育固然重要,但爸爸積極參與教導與照料更是不可或缺。

Jack與太太當然悉心照顧兩位孩子的生活起居,某些情況下要著緊一些,如一家人遠行前,Jack必會預早重覆講解路線及行程,自製社交故事書,讓他具体明白旅程的內容,使固執、一成不變的兒子,較易適應及接受陌生地方。 不過,Jack在另一方面卻對兒子十分放手。

小兒子十分喜愛游水有次到達泳池後,他就立即跳下泳池,因他當時仍年幼及他不曉得游水,所以他很快沉落池底 ......但當時 Jack考慮到他太衝動有機會發生意外,所以他決定由得他在水中掙扎,而沒有即時將他提起上水面。

Jack這個另類方法只是用了兩次,這個過程只需五分鐘,當小兒子第三次落水的時候,就曉得環顧四周,慢慢落水,玩得更加安全。

我覺得這個過程十分值得,可以讓他從錯誤中學習。

他更發掘小兒子的游水天份:

小兒子在大約八歲的時候可以在海中心踩水半小時也不會沉,而且在聯校游泳比賽中屢獲殊榮,奪取很多獎牌。

Jack夫婦不時帶兒子外遊。

爸爸見證成長中的驚心動魄與驚喜萬分

陪伴兒子成長期間,Jack經歷了各項大大小小的事情,有的驚心動魄,有的則驚喜萬分。小兒子在7、8 歲時曾不慎吞下一枚兩元硬幣,經過手術最終成功取回。

至於大兒子歲半時曾經因為玩門而夾斷手指,手指一截被夾至掉下來﹗一向沉實冷靜的Jack那次也被嚇倒,立即趕回家,與太太及兒子到醫院,幸好能成功駁回小手指。 雖然 過程有點驚嚇,但從這兩次受傷入醫院嘅深刻教訓,令孩子們理解危險会引致受傷,往後日子更小心謹慎!

最感到驚喜的,莫過於見證兩個兒子的進步、突破自己限制。

自閉孩子往往不懂得表達自己,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但小兒子現在卻懂得主動在吃飯前带領祈禱,亦會主動做家務、能關心家人、老師同學,見到他懂得主動表達自己,每日很開心過校園和家庭生活,我真的感到很感動、好感恩。

爸爸常被視為一家之主,在家中擔任領導者的角色。然而,領導者並不等於強硬與冷漠。Jack的經歷重新詮釋何謂「一家之主」:樂觀積極,沉著氣與家人一起面對各種情況。樂觀的態度更為Jack一家人開拓出新視野,在看似艱辛的景況中尋找及發掘更多可能,為兒子帶來不一樣的成長環境及契機。

文章獲維護家庭基金授權轉載。

撰文 : 羅遠婷 維護家庭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