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書教學以外的「公式化」親子關係 Esther:請聆聽子女心聲

親子

發布時間: 2019/07/12 18:10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24

分享:

分享:

這個家庭來向我們求助,父母都是專業人士,家有幾個工人,生活無憂。然而,兒子卻有很多問題,並且不願返學。

我們和兒子詳談,發現這位孩子完全不懂和別人相處,很怕人際關係,寧願躲在家中打機。原來這個家庭甚少溝通,爸爸忙工作,媽媽忙炒股,一家同枱吃飯也少。雖然他們的經濟生活相當富裕,家有好幾部大電視,大部份時間是看着股票上落的,父母和股市緊密聯繫,但看着彼此的家庭聯繫時間,卻沒有很多。

每星期,我家都會舉行有關家庭生活的不同講座。最近,便討論類似以上情況。我們發現,大部份中國人認為「供書教學」是父母的主要責任,父母會照顧子女衣食住行,亦用心安排子女學業及日後升學事宜,覺得這是父母應盡的責任。

然而,「衣食住行」及「供書教學」等實際需要以外的溝通卻很缺乏,親子關係通常十分「功能化」,亦趨向只顧子女的表現及其結果,而漠視了解子女的情緒和感受。

當父母不在意孩子在想什麼?生活和學習遇到什麼趣事?又或什麼困難?什麼令他們快樂?什麼令他們哀傷等情感溝通,父母只會變了子女經理人,代理他們的所有生活,關係因此變得公式化。子女在這樣的關係中會感到壓力。

家應該是家人身心情感得到安慰及休息的地方,子女在學校已經要交功課,在家亦要向父母交差的話,還要大部份時間要應付父母要求他們做的事情,假若大家沒有好好溝通,子女會感到很疲累,甚至關閉情感,彼此交流會變得少之又少。

我認識很多已為人父母的朋友,理性上「知道」自己的父母是愛他們的,卻沒有親密的感受。他們從來沒有經歷過和父母討論人生大事,或任何被鼓勵帶領的過程,更徨生活上的交流。或許,真的「種甚麼、收甚麼」,這些子女們最後都是「功能性」地回應父母,他們會乖乖地供養他們,但卻仍然覺得父母並未真正了解他們的,或真正能夠對父母說出心底話。

中國人所謂的孝道,是指尊重父母的意願來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基本上是子女不應違背父母的指令而行。所以,無法溝通的階級便會形成。沒有人想做「不孝」的子女,因為罪名太大了。

功能是很重要的,供養子女也是父母當盡的本分,不過亦不能忽略子女的情感需要。今時今日在各年齡層都出現大量情緒問題,其中一個主要因素是沒有被聆聽,這也是近日浩瀚的社會問題。當我們被忽略,情緒很多時候會往兩極走,要不是火山爆發,就是用盡全力去抑壓感受,也是抑鬱病的其中一個根源。

我有對外國夫婦朋友,有三個小孩,當他們一起用飯的時候,都會討論當天的「上」與「落」(high & low)。例如當天發生了什麼事令你覺得好興奮?又或令你好頹喪。 夫婦朋友告訴我,有時孩子會說很多,有時只講幾句,其實說話長短不太重要,重點是讓大家可以聽聽各人的心聲。

最近我們舉行夫婦講座,其中有一條問題需要大家討論的,就是對方做什麼事情會令你感到最被愛。在場見到大家都非常投入地討論,後來,有好幾對夫婦告訴我,原來自從有了小孩之後,已很久沒有這樣的溝通,聆聽對方的心聲。其實,夫婦不維持經常的情感溝通,也會跌入「功能化」的的胡同,令情感沒有出口,繼而產生好多問題。

趁着暑假,沒有很多子女功課的壓力,不如花點時間再次了解家庭的每位成員,做些關心及增進感情的活動,例如,每天簡單地花5分鐘時間放下手機,專注地聆聽家人的分享,已經會令家庭氣氛有很所不同。當情感得到安全,身心也會健康,更能持久地保養家庭的功能及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