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膝關節治療儀 日穿15分鐘紓疼痛

社會

發布時間: 2019/07/24 00:00

最後更新: 2019/07/24 18:09

分享:

分享:

輕便膝關節治療儀由中大研發,團隊包括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教授秦嶺(後排右一)及同系博士研究生鄒力(前排中)等人,亦有醫生及工程師協助。(張永康攝)

不少長者患有退化性關節炎,疼痛及行動不便影響情緒和生活。中文大學一個五人團隊,成功設計輕便膝關節治療儀,可熱療、按摩及刺激深層肌肉刺激,每天穿15分鐘,便可紓緩疼痛、促進血液循環。

兩個月臨床實驗亦分析43名患者數據,量度關節疼痛、膝蓋僵硬等,病情指數降低4成,效果媲美醫院臨床儀器,儀器暫定價1,500至2,000元,團隊期望最快年底將產品推出市場,並以人工智能分析患者情況,調節儀器強度,提供個性化治療。

團隊指,現時產品均由團隊自行生產,每人一星期只能生產十部儀器,外觀不算美觀,望可找到高規格生產線,優化設計。(張永康攝)

研發團隊包括生物醫學工程、機械工程等學生,亦有醫生及工程師參與。中大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教授秦嶺指,最初因臨床需要研發產品,加上他亦受關節痛困擾,令他萌生「醫工結合」念頭,做出優於現時市面的同類型產品及解決治療效果不持久的問題;而團隊研發的治療儀可作「聯動治療」,以機械組件同時進行按摩、熱療及以弱激光刺激細胞新陳代謝,紓緩疼痛並促血液循環。

鄒力指,治療儀設按摩功能,望能讓用家感到舒服,鼓勵他們每天使用。(張永康攝)

負責研發的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博士研究生鄒力指,由2016年初開始研發,最困難的是為活動關節製作可多功能運作的組件,經多次實驗,才找到治療能量密度最佳的範圍值,避免熱療功效受弱激光波長影響。產品已在本地療養院進行臨床實驗,共43名60至90歲長者參與,每周戴治療儀2次,每次30分鐘;兩個月後,患者病情指數降低4成,疼痛及膝蓋僵硬等均有改善。鄒補充,儀器的功率密度與醫院儀器相近,提升治療效果。

治療儀主要以有滾輪的機械組件及內部集成模塊作熱療、按摩及深層肌肉刺激。(張永康攝)

團隊亦正研發人工智能技術,望能蒐集患者生理數據,自動調節儀器強度,更貼合患者需要。未來會繼續以醫院作試點,提供租賃服務,配合醫生協助監察患者病情。他續指,將來可考慮分拆組件,把治療儀應用於其他身體部位,如肩頸、腰部等,幫助更多病人。鄒指當務之急是找到高規格生產綫,改善產品外觀,再推廣至療養院、甚至商業市場。
 

撰文 : 姚穎彤 香港經濟日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