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好去處】多感官體驗展覽探討植物與本地文化 免費入場推介5大必看展品
▲ 《夢遊紅香爐記》採用地圖的形式,以回應香港的航海及殖民歷史。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提供)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於今年暑假舉辦《尋林覓趣》夏日藝術文化計劃,「見樹亦見林」是《尋林覓趣》中的多感官展覽 ,展出10個本地和海外當代藝術家的藝術品,讓大小朋友一起探討樹木對香港環境、歷史和文化的意義。
策展人黃熙婷說︰
我們常用「見樹不見林」一諺語來形容一個人因過於注重細節,而看不到整體。若要持續地保護環境,我們必須見樹亦見林,了解生態系統中不同物種之間的共生聯繫、人類在大自然中的位置,及我們對地球造成的長遠影響。
樹木殘枝遍地凋零
展場入口的當眼處放着用木頭製作的裝置藝術品,令人立刻回想起去年經歷颱風後塌樹的境況。作品名為《倒立的我站立的我》,何兆南提及︰「這個作品既像重新站立的人,又像城市中新的大廈。」
當時颱風過後,不少樹木折枝或倒塌被送到啟德處理木材的地方。他在那裏找到一樁3米長的木頭,便將其製成這件作品。
入場除了被一件件藝術品吸引着,還會聞到一陣陣的香氣。原來展覽設有4個噴霧器和一個香薰機,這件作品《Ripening of Mangosteen: A Scent Offering in Fragments》由美國藝術家Haley Alexander van Oosten所製作。
啟發自超強颱風「山竹」對香港大澳造成的破壞。香氣由當時被連根拔起的紅樹、燒焦的貝殼、柑及花瓣等製造,分五重香味分散於藝術館,希望勾起觀眾對颱風的記憶同時,反思如何適應全球性的生態變化。
這個作品的特別之處是觀眾可調教噴霧香氣的強度,從而改變香薰前中後調的味道,令作品因此不斷改變更新。
植物與本地文化
香港不少街道種植樹木,原來以樹木命名的街道也不少!曲倩雯一直研究以植物命名的香港街道。她用了紙本水彩、水彩色鉛筆及鉛筆畫出《夢遊紅香爐記》,作品將香港稱為「紅香爐」其實有典故。
這別稱最早出現於清代中旬的香港地圖,源自港島南部的紅香爐峰,亦與海神天后有淵源。曲倩雯說︰
其實香港有很多以植物命名的街道,例如西洋菜街、松樹街和通菜街等。我用了4年時間親身走到180條街道,從街頭走到街尾,將每條街道給我的感覺紀錄於這幅作品。
她的另一作品是《植物學哥倫布》。動畫借鑑16至19世紀大航海時代期間,大英帝國的「植物獵人」掠奪異地資源的慾望。劇場布置盡見心思,地上的貼紙就如水中倒影,暗示波浪;地氈代表着島嶼;玻璃罩內的植物標本,如橡膠樹、茶樹、蘭花等,都與南美、印度和香港的殖民史有關。
展出的作品中,還有一系列繪畫本地植物和樹木的畫,都是出自居港40年的英籍植物繪畫家Sally Bunker之手,其中一幅繪畫了洋紫荊盛放的狀態。Sally表示︰
我對顏色追求十分執着,為了貼近實物色彩而多次進行調色。今次繪畫的洋紫荊也凖備了很多顏色,顏色深淺度需花時間和精力研究,才能混出精準及貼近洋紫荊的顏色。
她多年來在實地觀察,繪畫了過百種本地植物,細膩地呈現植物的花朵、果實、樹皮的紋路,還有依附的小昆蟲等。
不得不提,洋紫荊是香港獨有的土生植物,19世紀末在香港島的摩星嶺上被人發現,並於1965年正式被定為香港市花。洋紫荊天生不育,由紅花羊蹄甲和宮粉羊蹄甲雜交而成,須由人工繁殖,因此現今的洋紫荊都是從摩星嶺上的遺株繁衍出來。
Info
「見樹亦見林」
日期︰即日至9月8日
地點︰香港金鐘正義道9號亞洲協會香港中心——麥禮賢夫人藝術館
撰文 : 鄭婷殷 TOPick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