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病了】上山下海1年執6000袋垃圾 前救護員:執垃圾也是拯救生命【有片】

休閒消費

發布時間: 2019/08/13 09:49

最後更新: 2019/11/04 17:45

分享:

分享:

任職消防處救護員30年的貓哥,退休後號召及組織網民一起到山野執垃圾,開群至今一年多已執逾6,000袋垃圾,為保護環境出一分力。

曾任職消防署救護員30年、人稱貓哥的冼力求,退休後開設facebook群組「上山下海執垃圾 GoGo Clean Up」,號召及組織網民一起到山野執垃圾,開群至今一年多已執逾6000袋垃圾,為保護環境出一分力。

很多救護員退休後,都會選擇再次投入工作。做了30多年救護員的他,直言因為見慣生死,決定退休後不再投入工作。

知道生命脆弱,才懂得珍惜識行識走的日子。所以要玩得開心,可以做運動鍛練意志之餘,同時又有意義。

自費執垃圾心靈快樂

貓哥每星期都會舉辦義務執垃圾活動,前往較少人關注的地方如大嶼山汾流、煎魚灣、綠蛋鳥、西貢海枕頭洲等,極耗費人力物力。舉個例,前往綠蛋島便需要自己付錢租獨木舟,執完島上的垃圾又要以獨木舟運回去垃圾收集點,又要自費又要搬搬抬抬。

出入偏遠小島要使用獨木舟搬運垃圾。(受訪者提供)

一般人眼中,執垃圾已是苦差,還要特地「上山下海」?但貓哥仍堅持一星期至少要出隊三次。「與一班朋友遠足、行山、划艇本來就是好玩的事,中間加入清理垃圾,既可減低環境污染又可得到心靈快樂。推動力大,就能做到時常出發。」去年4月開群組至今,貓哥及其隊友共執逾6000袋垃圾。

貓哥組織了網民執垃圾,不消兩小時已有30袋。(攝影:陸明敏)

拍攝當日一行人前往長沙沙灘,正好是打完八號風球後的數天,沙灘上滿是垃圾,大部份是塑膠廢物,有膠樽、發泡膠、家居垃圾,以及大量印了簡體字的垃圾,也有逾10公斤的包裝膠紙、針筒、藥盒等。

隊員稱,要先執拾最細微的塑膠垃圾,因為再分解變細就很難拾。(攝影:陸明敏)

沙灘上不時會見到印有簡體字的垃圾。(受訪者提供)

最開心能拯救生命

見到沙灘上俗稱「鬼網」的棄置漁網,隊員二話不說將被困的蟹仔、海膽、青口、珊瑚等挑走放回大海。對貓哥來說,執垃圾與救護一樣,都是拯救生命的工作。「最高興是把牠們從魚網中拯救出來,能夠拯救生命就覺得開心。去年我們在西貢白沙洲拯救了遇溺人士,因為執垃圾而救了人命,也覺得很開心。」

在「鬼網」中拯救青口、珊瑚等小型生物。(攝影:陸明敏)

當日共撿走約30袋垃圾。可是貓哥稱,這已經不算多。「最高峰是去年十一國慶,在大嶼山煎魚灣一日執了150袋垃圾。」貓哥也曾清理過超巨型鬼網:「大到我們要分四次出隊,從水中拉上來切割入袋,共執了30袋,再搬至垃圾收集點;大家遊船河去便利店買冰剩下的膠袋也很嚴重,在西貢每次可執到幾十袋,我們也試過執到雪櫃。另一次最誇張是在大嶼山大浪灣營地海岸,我們一次過執了50幾袋棄置魚糧袋,那些漁排的人一邊餵魚,一邊將膠袋丟下海,跟住水流沖回去。」

沙灘上垃圾以塑膠為主,當日有一筒約10公斤的包裝膠紙。(攝影:陸明敏)

微塑膠入海人類自食其果

貓哥對此很心痛,心痛人類不愛惜大自然,沒有好好處理垃圾:

海洋真的重病了。在海岸清理到的垃圾只是冰山一角,還有大量留在海洋中危害無數生命,塑膠垃圾在大自然中不會降解成其他物質,只會分解成無窮無盡的微塑膠,然後進入食物鏈,怎拿回來?最後都是人類自食其果,所以人類一定要同心合力源頭減廢。

附近居民Karen及其澳洲籍丈夫受貓哥感動,也一起參與。(攝影:陸明敏)

貓哥身體力行,感動到附近居民Karen及其澳籍丈夫前來幫忙。Karen認為最大責任在於政府沒有妥善處理垃圾:「政府寧願花錢在大白象工程,起人工島起垃圾天橋,也不願意做好處理及回收垃圾的工作,香港是很先進的地方,但這方面非常落後。」

撰文 : 陸明敏 TOPick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