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師變講師】《學是學非》蕭欣浩會考6分 苦讀10年成博士:知識與經歷同樣重要

休閒消費 10:54 2019/08/12

分享:

分享:

《學是學非》蕭欣浩博士鏡頭前扮鬼扮馬,鏡頭後是一個用心推廣飲食文化的講師。

現為嶺南大學中文系講師的蕭欣浩,在TVB《學是學非》及《粵講粵㜺鬼》節目中扮鬼扮馬,以搞笑、輕鬆的手法去解釋粵語及中國文化,大受小朋友歡迎。原來這位廚神博士,讀書時並不是一位特別聰穎的學生,會考僅得6分,更每科都取E級。經過一年的全職廚師工作,他理解到知識與經歷同樣重要,毅然重拾學生身份,更完成博士學位,他希望以自己的經歷幫助學生去「更好的位置」。

蕭欣浩:知識令我未來多一點選擇

中五會考之後,蕭欣浩報讀一年毅進課程及一年商業文憑課程,之後再報讀廚藝課程時失敗。當時科網股盛行,其他同學選讀IT或繼續修讀副學士、高級文憑課程,他卻決定趁後生向自己興趣發展,直接投身飲食界做全職廚師。

入行後,他發現做廚師辛苦程度難以想像,住在屯門區的他要到銅鑼灣上班,來回3小時。在別人放假的日子,廚師也必定要上班,令他直言「無咗生活」。

又熱、工時又長、工作壓力大,與自己在家煮食差天共地。但同時有很多學習機會,也是一個好的回憶,因此一直堅持。

蕭欣浩今年推出了以飲食文化作主題的書本:《解構滋味:香港飲食文學與文化研究論集》。(曾有為攝)

直至2003年沙士期間,蕭欣浩眼見香港多間食肆倒閉,不少老師傅相繼失業,令他反思做飲食業到底能否維持下去。

不是說有知識才能夠生存,但在動盪時刻,知識令我未來有多一點選擇。

廚師變中文系講師

因此蕭欣浩於20歲之齡重拾課本,花了10年時間,由副學士開始一步步完成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由一個會考只得6分的學生變身博士,他認為最重要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有人一天溫習十個鐘,兩日就可以完成。我就不是這種人,半個鐘就開始「遊魂」。我要溫習一個鐘,再打機半個鐘,雖然需時較長但溫得入腦。每個人都要找自己的學習方法。

這位博士笑言自己需要一邊溫習、一邊打機。(曾有為攝)

6年前,他更開始擔任嶺南大學的中文系講師,教授古文、粵語結構、散文及小說創作、新聞等等。他表示由廚師轉做講師猶如「由幕後去到幕前」,不再躲在廚房埋頭苦幹,每日要面對不同的學生、老師,甚至是NGO,這對他來說是最大的分別,亦是一個挑戰。

曾經在學習上遇到挫折,令他更能明白學生的心情,因此在上課及舉辦工作坊時,他會主動以活動教學、遊戲及電子學習等方法與較悶的課題結合,提升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蕭欣浩在《學是學非》的搞鬼表現深入民心。(圖片來源:影片截圖)

有些大學生畢業後也會向他訴心聲,當中不少學生都未能適應由學習環境跳到工作環境,難免對自己產生質疑,甚至崩潰痛哭。

我30幾歲,又早出來工作,現在回看當然覺得是小問題,但對於學生來說,可能是解決不了的問題。我覺得做老師就是一種傳承,在課堂或知識上,我都想帶領學生去更好的位置,也是我作為講師想做到的事。

他也主動邀請學生去社區活動幫忙,希望增加他們的人脈。說到底,解難的技巧最重要。

知識當然緊要,但經歷同樣重要,考試攞A但做嘢「唔掂」,出來工作都會有困難。

蕭欣浩中學時期己十分鬼馬。(受訪者提供照片,曾有為攝)

以「飲食」灌輸文化

即使由廚師變了講師,蕭欣浩對飲食的熱愛從未減退,現時仍致力鑽研本港飲食文化。他提到,香港整理這類資料的人較少,因此要從書本、電視、報紙等媒介作資料搜集。他又指香港曾為英國殖民地及中國地方,飲食文化多姿多彩,值得研究。

他平日會在中小學的講座及工作坊中,以飲食作切入點,希望利用這個貼近生活的題材,令學生不抗拒地學習文化及歷史。

這種題材相對較為輕鬆,不像硬性的歷史資料。就如古代歷史,他們會覺得:「秦始皇與我有什麼關係?」,但以飲食講古代的事,他們會說:「我食過!」、「幾得意」,是一個很好的渠道。

撰文 : 徐穎彤 TOPick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