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抑鬱同時照顧認知障礙母親 80後女生:不開心也要學懂面對人生

健康資訊

發布時間: 2019/08/26 17:43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22

分享:

分享:

因幼年遭家暴而致抑鬱症的女生Carolyn表示,走出情緒低谷要花時間適應,不開心也好,最重要學懂面對人生。

對80後的Carolyn而言,童年是個噩夢。父親長時間的家庭暴力,埋下了抑鬱症的種籽。剛確診時為中度抑鬱,不消三個月就惡化成有幻聽、妄想的嚴重抑鬱症。及後雖有好轉,惟好景不常,剛好在病情穩定的時候,媽媽就被確診認知障礙症。

自少想做與幼兒有關的工作,但找工作並不容易,故Carolyn現時會做照顧小朋友的義工。(陳智良攝)

未確診之前,Carolyn的媽媽已出現異常。有一晚Carolyn因到夜校上課而晚歸,碰巧沒帶鑰匙,母親卻說她出夜街要被懲罰,不欲開門。

那刻覺得她好似變了,她不會這樣的,為甚麼會突然不開門給我?覺得她整個人、各方面都怪怪的。

母女爭執持續,隨後更需警方協助,媽媽指自己頭痛不適,最後要被送院治理。

突如其來的病症 心情難以接受

媽媽當晚並無回家,被送往瑪麗醫院。Carolyn後來從報告上得知,媽媽確診認知障礙症,而Carolyn就讀的正是長者護理服務課程,對病情有基本概念。

我那刻呆了,沒想過會發生在我身上。這個病只會愈來愈難處理,我知道將會很艱難。

常常忘記最近發生的事或叮嚀、情緒起伏大、難以溝通等,通通都是病徵。媽媽試過一天打多通電話問Carolyn去了哪兒,也試過深夜不睡,堅持要Carolyn一起做家務,有時更會無故罵她和醫護人員。

雖然我讀這一科,但也不太懂照顧,難以處理她的情緒。她一時很高興,見人就抱。一時就好惡,見人就罵,更說粗口,主診醫生試過被她罵足一分鐘,但她以前是不說粗口的。

彼此都是病人,這種精神壓力對Carolyn而言,成影響情緒的原因。「有一次我感冒,頭痛想睡。但她叫我不要睡,說我根本就沒有感冒,命我起床。不起的話,就拿水淋我,扯我的手不讓我睡。」因為不同的小事,日常爭吵十分頻繁。

母親情況漸差 努力為她設計訓練

醫方知道母女二人的身體狀況,而Carolyn的媽媽不單有認知障礙,更有高血壓、糖尿病的問題,之後更患上胃癌,故建議Carolyn送媽媽入老人院。「他們覺得我搞唔掂,但我不甘心,想試下,試試(媽媽)能否在社區生活。」

那三個月的時間,Carolyn將在學校學到的,自行設計了一套練習方法予媽媽。

有現實導向、懷愐治療,但當我嘗時用時,發現她不太吸收、不能集中。我便想︰『是不是自己設計的活動太悶?(課程)讀了這麼久,為甚麼反而不能運用在自己母親身上呢?』

媽媽生病的時候,Carolyn當時的男朋友並不體諒和支持她,更曾說她患抑鬱症不應讀書,也沒可能找到工作,指她應該找份最低工資的清潔工,做至退休;不但沒有成為她的精神支柱,更常常指摘她。(陳智良攝)

後來發現原來媽媽連時鐘的分針秒針也不懂看,搞不清時間概念。這三個月裏費盡心力也沒明顯幫助,結果還是要送媽媽進老人院。

媽媽進老人院後,見面的次數也漸少。一方面因課業繁重,另一方面因不懂如何面對,而選擇逃避。「我不是不想探望她,但眼見她(情況)愈來愈差,我又幫不到她……讀書又兼顧不來。」故抑鬱情緒加劇,常常哭泣。

盡量不在人前表露(情緒),但有時也會忍不住,探媽媽時也會哭。

有次去老人院探她,她已不太能說話和走路。我在她旁邊扶住她,她卻想用老人院的電話打給我,但連電話號碼也不記得。我知道她想找我,但我明明就在她身邊啊。那刻哭了,為甚麼會這樣?

花時間適應媽媽離世

直至2015年媽媽離世,處理身後事、住所轉名等事務一湧而至,二人的居所只剩下自己,累積的難過情緒更需要處理。Carolyn坦言曾經歷過一段時間,看到適合媽媽的衣服,她需要用的成人紙尿片,也會不其然地想買給她,未能接受和習慣她的離去。

Carolyn因情緒狀況和媽媽的事,課程總共讀了8年,終於迎來畢業的一天,媽媽卻不能在旁分享喜悅。「畢業禮當天,司儀說要感謝父母,他一說我就哭了。」花了一段頗長的時間走出情緒低谷,Carolyn引用「哀傷的五個階段」理論回應:

要花時間適應,不開心也好,最重要學懂面對人生。

習慣分享與表達自己

回望過去,Carolyn認為自己最大的轉變,在於學會分享。

從小至大,我都有很多不開心的事,而小時候的不快,令我畏懼與人分享自己的事,因為怕別人不接受我。患情緒病後要見心理輔導,我開始有很大的進步,更加願意與人分享。

輔導讓我知道,原來小時候的不快和創傷,是可以處理的,雖然還沒完全處理。但現在的我笑多了。

Carolyn更開設Facebook專頁「沿途有你-一個抑鬱症患者的經歷」分享自己的故事與體會,當中亦連結了一些同路人,彼此傾訴和支持。現時Carolyn的病情穩定,兩星期見一次心理輔導,隔半年才覆診,藥物每天只需服一粒。閒時更會做義工,服務輕度認知障礙的長者。

撰文 : 吳霆俊 TOPick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