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文學會會長:觀星擴闊思維 IAU活動港人可命名系外行星

休閒消費

發布時間: 2019/08/16 14:00

最後更新: 2019/08/16 16:26

分享:

分享:

前香港天文學會會長梁淦章日前在太空館舉行講座,介紹太陽系外的行星,又用道具即場示範,解說偵測系外行星的原理。(林宇翔攝)

近來興起觀星潮,前天文學會會長梁淦章觀星年資比太空館久遠,曾任太空館助理館長,有份打造號稱全球首座電腦化的天文館,見證「菠蘿包」的誕生。

太陽系外行星 港人也可命名

每一顆行星背後都有一個世界,不過人類太渺小,未有接觸。

電子工程師出身的他1978年加入太空館為助理館長,負責監督太空館的興建工程。從外國訂購「菠蘿包」半球形天幕建築支架、安裝銀幕到設計投影角度、製作影片等,要眼關六路。安坐在天象廳,電腦化星象儀通過拼湊世界各地星空的幻燈片,將8,000顆恒星投射到天象廳的半球體熒幕,模擬星空運轉,南、北半球的星宿盡收眼簾。

梁淦章是電子工程師,曾任太空館助理館長,監督有「菠蘿包」之稱的半球形天象廳工程。(資料圖片)

外太空的奧秘,各國天文學家亦從未停止探索。至今年8月10日,一共發現4,031多顆系外行星。每顆新發現都有編號,而IAU是唯一有權命明星體的機構。IAU早於15年挑選出20顆系外行星,舉行全球命名活動,今年適逢IAU成立100周年,再推出第二批系外行星世界命名(Name ExoWorldⅡ)計劃,選出118顆系外行星分配給予不同國家、地區,公開命名,香港也有份。

香港負責命名的系外行星系統位於寶瓶座(圖中心位置),視星等7.6,小型望遠鏡可見。(香港天文學會圖片)

為星體命名,對港人來說不陌生。05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將一顆編號為20780的小行星,以「星之子」陳易希的名字命名,他亦成為逾10個獲得命名小行星的香港人中最年輕的一位。

梁淦章指出,各星體的命名規則不盡相同,彗星的發現者則可用自己名字命名;以陳易希的小行星為例,發現者有命名權,惟不可以自己名字命名。

我都有一顆小行星!

此小行星(編號︰32618)是由前天文學會會長、香港業餘天文學家楊光宇發現,名字17年獲IAU通過。

觀星也有禮儀 激光筆非必需

梁淦章中學時已熱愛觀星,惟在香港這座不夜城市,光害嚴重,談及近年觀星體會,不禁搖搖頭道︰

很難,很難。

他提醒觀星要遵守觀星禮儀︰所有發光物件都要用紅色玻璃紙(或紅色膠袋裹起來),避免其他較強的光源進入眼睛,令瞳孔收縮,影響觀星效果。不少人觀星都會用到激光筆(laser pointer)指示星座的方向。

2016年尾,梁在國家天文台麗江觀測站觀星時所攝。(受訪者提供圖片)

梁指,最理想的觀星體驗是不用激光筆(laser pointer),避免妨礙他人。他以前帶觀星團時嘗用木棍指向星空,但坦言不及激光筆清楚和方便;以他個人經驗而言,用最低功率(5mW)的激光筆已經足夠。

十多年前,梁淦章(右)在維港海旁教市民用望遠鏡觀星。(梁偉榮攝 )

梁觀星逾40載,他形容,觀星可擴闊思維,如了解「天外有天」的外太空世界;人類在仰望星空,認識太空的同時,也應在地球上思考如何在宇宙中自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