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跑馬地84載 東蓮覺苑見證香港女性教育發展

休閒消費

發布時間: 2019/08/20 16:14

最後更新: 2019/08/20 16:32

分享:

分享:

不同於傳統寺院,東蓮覺苑的大雄寶殿樓底較高,進行法會時有西方教堂的音響效果。(湯炳強攝)

擁有84年歷史的東蓮覺苑,是香港島第一所佛教寺院,旁邊寶覺小學的前身「寶覺義學」,更是上世紀初少數為基層女孩提供免費教育的學校,後來更發展出中小學部和兼收男女的夜校,培育了不少實務人才,為香港經濟發展帶來莫大貢獻,著名學者吳瑞卿和馬評家董驃也是舊生。

東蓮覺苑原是香港富商何東送贈予二太太張靜蓉(張蓮覺)的禮物,故以二人名字命名。東蓮覺苑文教部經理吳麗珍,於1974年入讀寶覺佛學班的吳麗珍,生於未有免費教育的60年代,在六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二,考完升中試後獲派中學學位,姐姐卻鎩羽而歸。當時私立中學學費高昂,兩姐妹遂應親友建議到免費的寶覺佛學班面試,並獲取錄,自此與東蓮覺苑結緣。

東蓮覺苑在前年被列為法定古蹟,現時每月舉辦一至兩場公眾導賞團。(湯炳強攝)

佛教寺院常給人規矩森嚴的印象,吳麗珍憶述,佛學班的宿生需穿海青袍或黑袍上課,每月只可外出一次,甚至打出和接聽電話次數也有限制。她指學校對品德要求嚴格,卻沒明文校規,學生只是以前人為榜樣,法師亦不會將規條掛在嘴邊,甚至容許學生在大殿溫習。佛學班原意是培育出家人,卻也非只讀佛理,也兼讀中英數和地理等世學;沒有體育、美術和音樂科,就要學習法器。

例如人家學拉小提琴,我們便學打鐘鼓,跟法師學唱贊。

左起:東蓮覺苑苑長僧徹法師、吳志軒與吳麗珍希望東蓮覺苑可繼續弘揚佛法和幫助社會。(湯炳強攝)

吳麗珍讀完中二後她轉到寶覺女子職業中學升讀中三。那時香港正值經濟起飛,寶覺中學配合社會需要,提供適切的職業教育,開辦裁剪、烹飪、簿記、打字等實用科目,教婦女一技之長,甚至在黃泥涌開服裝社,幫學生接服裝預訂。寶覺中學甚至有生物科,學生畢業後可勝任護士工作,為她們提供較闊的出路。

那時婦女很早結婚,裁剪、烹飪這些技能,持家時很有用。寶覺的簿記更是一等一,有師姐因為懂簿記,獲英文中學聘用開班。

她認為創辦人張蓮覺具有遠見,1930年在灣仔創辦寶覺義學時,社會上的女性教育水平普遍較低、出路較窄,義學除了開辦識字班和佛理課,更教授珠算、編織、縫紉等謀生技能,40年代還加入英文和體育課,可謂相當前衞。戰後寶覺義學發展出小學、中學部和夜校等,為不少有經濟困難的孩子提供教育的機會。

走進大殿抬頭可見「慈雲覆幬」篆體牌匾,是張學良向東蓮覺苑的贈禮。(湯炳強攝)

在女性教育以外,東蓮覺苑內藏有大量文物,不少由與何東家族關係密切的軍政名人送贈,儼如民國歷史的走馬燈。例如何東三子何世禮曾為東北軍統帥張學良的副官和私人秘書,二人私交甚篤,今天市民走進大殿,抬頭可見「慈雲覆幬」篆體牌匾,便是張學良1934年向東蓮覺苑送贈。由此體現何東夫婦廣結人緣,在當時中國影響力舉足輕重。

東蓮覺苑融會了西方建築風格,部份地板使用上意大利花磚,窗戶亦用上彩色玻璃。(湯炳強攝)

東蓮覺苑行政總監吳志軒表示,道場已在2017年列入法定古迹。苑方重視文物維護,現已展開維修工程,處理窗戶、牆身和混凝土剝落等問題。東蓮覺苑現時對外開放予公眾人士,更在2015年起開始,每月舉辦一至兩場公眾導賞團,希望讓更多人認識東蓮覺苑的建築和精神面貌,進而對認識佛學。

全文刊於《經濟日報》(付款閱讀),標題及內文經編輯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