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毛蟲入侵荃灣泳灘危及泳客安全 浸大發現新品種被螫可致嘔心頭暈

社會

發布時間: 2019/08/27 13:15

最後更新: 2019/08/28 16:12

分享:

分享:

邱建文發現海毛蟲新品種,並命名為「雙斑海毛蟲」。(車耀開攝)

海毛蟲2018年盛夏入侵荃灣區多個泳灘,泳客人人自危;浸會大學的生物學者當時在泳灘收集的海毛蟲樣本,發現大量「梯斑海毛蟲」入侵,並發現一種新品種海毛蟲,研究後命名為「雙斑海毛蟲」。學者相信,新品種海毛蟲身上的剛毛帶有神經毒素,倘被刺傷或致嘔心和頭暈。

浸大理學院生物系副系主任邱建文教授與其團隊,在2018年6月爆發海毛蟲的荃灣兩個泳灘以及吐露港的淺海水域,收集海毛蟲樣本,再翻查文獻,並向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借出海毛蟲的原始標本出作研究,證實樣本與早於1868年被發現的「梯斑海毛蟲」一致,兩者特徵亦脗合。「梯斑海毛蟲」蟲身呈梭形,約33至39體節,每個體節上均有一個深色的Y形斑紋,長38至97毫米,闊8至20毫米。

另外,邱教授與團隊在2018年及2019年,同樣從西貢橋咀洲的珊瑚群落沙底收集到新品種的海毛蟲,蟲身呈梭形,長28至39毫米,寬7至14毫米,約有30個體節,特徵是背部的中央位置長有獨特斑紋,故命名為「雙斑海毛蟲」。

邱教授表示,因海毛蟲每個體節都有兩個黑點,以一點跟著一點的形式排列,所以將其命名為「雙斑海毛蟲」。新品種的海毛蟲樣本最早於2012年在香港收集到,惟當時邱教授並沒有特別深究,故沒有對該品種海毛蟲作出鑑證。

邱教授續稱,海毛蟲的出沒地點為淺海地域,因牠們身上的剛毛帶有神經毒素,若被海毛蟲刺傷會引起腫脹和灼熱感,亦有機會引致嘔心和頭暈。他提醒市民若在海灘發現海毛蟲的蹤影,切勿觸碰海毛蟲,若不幸被海毛蟲刺傷後感到身體不適,請盡快求醫。

對於今次發現到新品種的海毛蟲,邱教授表示十分興奮,又指香港現時有近6,000個已知的海洋生物,而全球已確定有海毛蟲品總共有27個。而今次再發現有新品種的海毛蟲,將會成為第28個,亦反映香港的海域生物多樣性高。

邱教授指,今次的發現將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Zoological Studies》,未來會繼續研究導致海毛蟲爆發的原因、以及海毛蟲爆發會否影響生態系統的平衡,以及海毛蟲身上的毒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