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偶失業獨自照顧子女患抑鬱 媽媽做運動減緩抑鬱症終康復

健康資訊

發布時間: 2019/09/04 16:55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21

分享:

分享:

抑鬱症非不治之症,只要積極接受有效治療,可完全康復。

李女士是一位泰國華僑,婚後與丈夫移居本港,子女出生後任職清潔工幫補家計。不幸地,丈夫十多年後因患癌症離世,李女士自此情緒低落,終日鬱鬱不歡。與此同時,因受膝關節退化及身體痛症的困擾,亦無奈辭去清潔工作,過著捉襟見肘的日子。由於她的親友均定居於泰國,身邊缺乏支援,以至所有逆境均只能獨自面對。

失去摯愛的悲痛,加上照顧子女的壓力以及生活上的艱苦,使她逐漸出現失眠、胃痛、經常哭泣的情況,嚴重時甚至會出現幻聽,常聽到已過身丈夫及身在泰國的母親批評她的聽音,說她一無是處,未有好好照顧子女等。那份一湧而上的無助與無望感就如洪水猛獸般蠶食她的弱小心靈,使她出現極度悲觀的情緒,並一度打算了結生命。

幸好當時身邊還有一位關心她的鄰居鼓勵她及時就醫,確診患上抑鬱症後,李女士開始藥物治療,情緒稍為好轉。而在社工的協助下,李女士亦申請了社會緩助金以解決生活上的燃眉之急,減輕經濟壓力後令她的精神狀況漸見曙光。

在精神科醫生的轉介下,李女士開始接受「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的服務,希望在藥物治療外,從多方面著手對抗抑鬱。透過參與日間訓練,李女士建立了定時運動的習慣,每星期打羽毛球、跳健康舞,讓她漸漸感到有活力。

至今已有眾多研究證實運動可以刺激腦部兩種與情緒息息相關的分泌 - 血清素和腦內啡,幫助放鬆及改善心情,是減緩抑鬱症的有效方法。

此外,她亦培養了對手工藝的興趣及學習了舒緩壓力的方法,兩者均是有效預防復發的良方。更重要的是她在中心認識了一班同行者,身邊慢慢建立了社交支援網絡,在復元路上得以互相扶持。以上種種,均有助她逐步走出喪夫的陰霾,並培養了積極的思維方式,了解到自己在子女心目中有著多麼重要的地位,肯定了自我價值及決心照顧好一對子女。

數年後,李女士終於苦盡甘來,子女大學畢業後均找到穩定的工作,對母親亦孝順備至,經醫生評估後決定可以停藥。

從李女士的復元故事,可見抑鬱症其實並不可怕,只要能及時發現,並積極接受有效的治療,是完全可以康復,早日回到正常生活的。

撰文 : 魏景怡 香港心理衞生會 註冊職業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