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光合作用產環保電能 冀3年內應用於電子充電

社會

發布時間: 2019/09/05 17:50

分享:

分享:

吳永豪在光電催化領域的貢獻,獲本年度亞太經合組織(APEC)創新,研究與教育科學獎(ASPIRE),是今屆唯一得獎的學者。

光合作用能製造再生能源。香港城市大學能源及環境學院副教授吳永豪博士研究,將半導體粉末加入水中,被光照射後產生氫氣,繼而轉化為電能。另亦可用作分解污水中的有機物,淨化為清水,有助解決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問題。現正優化研究,冀未來3年內可應用於電子充電。

吳永豪自2005年起開始有關研究,從大自然綠葉的光合作用中找到靈感,研究以太陽能分解水分,提取氫氣製造可再生能源,並應用光電催化的方式,提高太陽能的轉換效率,過程不會產生任何污染物。他解釋,只要將半導體粉末放在水中,在光線的照射下,可與水分產生化學反應,形成人造光合作用;過程中產生的氫氣便能製造為可再生能源。

他稱,現時提煉氫氣製造為再生能源,最簡便方式便是從碳中提煉。使用時雖零碳排放,惟生產時的分解過程會排放二氧化碳,仍會有污染問題。而其研究在應用氫氣的過程中,唯一的副產品是水,不論是生產還是使用都不會造成污染。至於生產半導體的物料氧化鈦,可取自海沙和河沙;已氧化或生鏽的銅和鐵也可作為光催化半導體,符合環保和經濟原則。

另外,吳亦與其他學者合作,研究將生活污水轉廢為能,將污水分解用作產生氫氣及變回清水。他解釋,污水中含有大量有助產生氫氣的有機物質,在分解過程中污水中的有機物能被分解為二氧化碳排放回大自然,從而變回清水。

吳永豪指,黃色粉末的半導體(Bismuth Vanadate)吸光及應用效率在現階段研究中屬最佳表現,未來會繼續優化,找出吸收陽光和發揮電能最佳的半導體,以及研究如何應用於產品內;期望未來3年內能應用在手機充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