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退媽媽手】新手媽媽抱B過度勞損患「媽媽手」 中醫:宜活血舒筋散結止痛

健康資訊 18:02 2019/09/17

分享:

分享:

新手媽媽抱B過度勞損患「媽媽手」。

某天,有一位素未謀面的年輕女士來筆者的診所求醫,她的手腕拇指側疼痛、紅腫,活動能力大減,簡單如拿起隻碗、扭乾毛巾都無法用力,令她感到困擾。筆者問她︰「你要照顧小朋友嗎?」那位女士點頭,很疑惑筆者怎會知道,其實根據她的症狀並臨床檢查,已可診斷她患了媽媽手。

俗稱媽媽手的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是由於反覆勞損所引致的無菌性炎症,屬於一種累積性傷害。手腕近拇指側有兩組肌腱︰外展拇長肌和伸拇短肌,它們繞過橈骨莖突,共同通過一條狹窄的腱鞘管道。

在腕部屈曲和拇指活動時,如出現長時間過度用力、重複性動作、不當用力,便會增加肌腱與管壁的摩擦,久而久之便可能發生肌腱滑膜炎,肌腱局部變粗,管壁變厚,令到這兩組肌腱通過的夾小空間進一步收窄,形成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

此病多發生於女性身上,尤以照顧嬰兒的新手媽媽更為常見,故有媽媽手之稱。患者手抱嬰兒時經常屈曲手腕,有機會令肌腱發炎。如加上使用手機的時間過長,大拇指的活動量增加,這些婦女相對容易發病。

臨床症狀方面,初起比較緩慢,但有機會突然發生症狀,主要為橈骨莖突處腫脹疼痛,可延伸至手或肩臂部,每每活動腕及手指時,或需要提重物時,疼痛特別重,嚴重妨礙日常起居生活。

中醫認為媽媽手屬傳統醫學筋痹、筋結、筋攣的範疇,治療原則為活血舒筋、散結止痛,通過中醫的舒筋活絡手法,在病人的穴位及部位包括合谷、陽溪、列缺、曲池、手腕部進行治療。

一般的病人經過手法治療後,多可治癒。癒後應多加注意手部操作的時間及姿勢,減低復發機會。

原文刊於《晴報》,標題經TOPick編輯修改,原題為:媽媽手的由來

《晴報》facebook

撰文 : 註冊中醫師 唐文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