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研究指嚴重心理困擾增患認知障礙症風險

社會

發布時間: 2019/09/18 20:53

最後更新: 2019/09/18 20:57

分享:

分享:

國際認知障礙症協會將每年9月21日定為「世界阿爾茲海默氏症日」。阿爾茲海默氏症是最常見的認知障礙症,患者佔整體七成。丹麥哥本哈根大學今年一月公佈一項研究結果,指嚴重心理困擾增加患病風險達25-40%。

認知障礙是指記憶、專注、語言接收及表達、視覺空間判斷力和行政能力的認知功能有一項或多項受損,並影響日常生活或社會能力。症狀包括短期記憶力退化、反應遲緩、說話重覆、情緒問題語言困難等,致患者不能正常生活,最終須依靠他人照顧。

認知障礙症俗稱「老人痴呆」,又被稱為「失智症」或「腦退化症」。在香港,70歲以上的長者每10人便有一人患有認知障礙症,而面對人口老化,料2039年將有約30萬名患者。

內科專科醫生陳鎮中指65歲以上為遲發性患者,估計本港約有3000多名65歲以下早發性患者。他強調:

認知障礙是一種症,不是一種病!以阿爾茲海默氏症為例,患者腦細胞受損和退化,腦部最後成熟的地方會最早退化,即管理記性和判斷的位置。

內科專科醫生陳鎮中估計本港約有3000多名65歲以下認知障礙早發性患者。(車耀開攝)

陳醫生曾發現長者覆診時不夠藥或有剩餘藥物,即是忘記或重複食藥,才會「食多」或「食少」;亦有長者聲稱被「偷藥」,往往將責任推到家中關係最「生保」或最差的人身上,如媳婦、女婿或傭人,導致關係惡化。

哥本哈根大學研究團隊在1991至1994年間向6807名有嚴重心理困擾徵狀的人收集數據,分析評估結果、病歷及藥物記錄,研究十年後平均年齡為60歲的他們,患認知障礙症的關係。

結果顯示872人確診患認知障礙症,佔13%;1661人有五種或以上嚴重心理困擾症狀,佔24%。患5至9種症狀的人在十年後患病的風險提高25%;患10至17種症狀的人,十年後患病風險高出40%。

精神科專科雷永昌醫生指,嚴重心理困擾是形容一種因感受過大壓力而產生疲憊,煩躁及士氣低落的狀態。(車耀開攝)

精神科專科雷永昌醫生指:

「嚴重心理困擾」是形容一種因感受過大壓力而產生疲憊,煩躁及士氣低落的狀態。

當一個人長期有壓力,腦部某些海馬體會萎縮,導致血壓高、心跳快、濕疹等問題。腎上腺皮質醇和心血管變化可能是致病因素。

要治療認知障礙,陳鎮中指可採取綜合式治療,在藥物、認知、營養和物理治療四方面多管齊下,包括均衡飲食、服用抗退化和精神科藥。另外多做健腦運動例如健腦操8式、耍太極和打麻雀,訓練腦筋。

世界衛生組織9項降低認知衰退和障礙症風險建議:

  • 勤做運動
  • 不吸煙
  • 保持飲食健康
  • 減少過度飲酒或停止飲酒
  • 參與認知訓練
  • 管理體重
  • 治療和控制高血壓
  • 治療和控制糖尿病
  • 治療和控制血脂異常

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

嚴重心理困擾十大警號:

  • 沒有力量
  • 難以專注
  • 沒有能力應付日常生活問題
  • 想放棄嘗試新事物
  • 自己有問題
  • 想哭
  • 因一些瑣碎事而煩燥
  • 醒來後仍然很疲倦
  • 沒有希望
  • 沮喪

資料來源:精神科專科雷永昌醫生

 

記者:王詠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