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升學】台灣升學入讀中文系 港生計劃攻讀博士學位從事學術研究
發布時間: 2019/10/02 17:33
最後更新: 2021/02/05 14:44
選留學地點除了經濟考慮外,同樣要講求當地環境會否配合想讀的學科。中文底子好的學生,不妨考慮就近的台灣,當地生活指數低,而且入讀中文系,資源也豐富;已在當地讀書4年的余昊恩(Whitman),便感到沒有選擇錯,希望一直完成博士學位,從事學術研究。
余昊恩(Whitman)是DSE後決定到台灣升學,完成4年大學後,現計劃考入當地大學的研究院,攻讀碩士。Whitman謂,台灣生活指數低,校內教授不少學養深厚,讓他很快找到想專攻的領域。
Whitman兒時受爸爸影響,常流連圖書館,沉迷武俠,中一時重讀了3遍「射鵰」的三部曲及不少古龍及梁羽生的名著,其後愛讀新詩,並在中國文學課上嘗試寫作散文和微型小說,更參加新詩比賽,及向文學雜誌投稿。因對古詩文有濃厚的興趣,選擇在高中修讀中國文學和中國歷史科,無奈DSE成績(17分)未能進入本地大學,故爸爸建議自己轉向台灣。
他謂當年70個志願是全部填上台灣的大學中文系,而輔仁大學是其第二志願。
該校前身是北平輔仁大學,跟北大、清華同期,然而港生對它較陌生,大學也是當地首批私校開放予陸生入讀,因此我能認識一批中國同學。他們國學根底深,對民主思想是明白的,但並不會多談,彼此只集中學問交流。
談到適應生活,Whitman謂語言上當地人會融入閩南話交談,說話傾向較委婉,常令他會錯意。
他們若說這東西不太好,會表示感到還好,但我們香港人會直接說不好……另外普遍當地同學,會對港生、外國人很好奇,例如對我們會使用繁體字,說得不錯的普通話,會感到不可思議!可能因為他們的成長很少接觸外國人,媒體以政治新聞居多!
而他在讀書以外,坦言在當地的生活,是有點不問世事,故感到當學生的幸福。
當地環境很配合我想讀的學科,生活也是非常單純,平時我會逛當地的舊書店、搜尋古籍,放假坐火車到處遊覽,所費無幾。
展開經學興趣
學習方面,他起初以為中文系裏都是熱愛文學、愛好創作的人,但原來台灣社會普遍並不重視中文系,有些同學是迫於無奈而選擇這科,故讀書氣氛不佳。
初入中文系,才發現從前在香港的古文訓練,遠不足以應付台灣中文系的要求,另外語音學課程要額外學習國語注音亦是一大挑戰。但我常常逗留在圖書館裏,潛移默化之下,非常熟悉圖書館,經、史、子、集、不同的書我也大概知道它們的位置。
他因大二、大三時跟隨經學專家曾聖益教授學習《禮記》、《左傳》,受啟發想朝着經學、古文字學和先秦史的方向研究。他覺得赴台讀書,一向不是港人的茶,但對中文愛好者來說卻是個寶庫,有很多資源。
這裏有所謂的經學傳統,不少教授窮一生之力研究一經,而香港的中文系則是比較重視古典文學和現當代文學,所謂的經學專長師資相對非常可貴……台灣的國立圖書館是國家規格,我選修某些專門科目時,便有機會到故宮考察青銅器真迹,並學習篆印。
另外,他也在歷史系旁聽了由外省學者任教的中共史,及在圖書館資訊系修讀版本學,讓他掌握到可憑一份古籍影本,分別那是哪個朝代的能力。
平均生活費數千
台灣的大學是4年制,當地主要分國立和私立兩類大學,私立學費貴一倍,他入讀的中文系,全年學費98,000新台幣(24,500港元),連寄宿費每年4,500港元,生活費約每月1,500港元,平均生活費每月約5,000港元。
台灣通脹升幅慢,至今校內餐廳三餸一湯只售台幣40元 (10港元),故我習慣在學校解決三餐;不過港生可能對宿舍不習慣,因相對香港的大學宿舍,環境較狹窄,只有一張床、一個四方書桌、一個衣櫃。
他認為台灣當地有原住民歷史,也有不少地質公園,故若選擇這裏的文科包括社會、人類學、歷史、地質、海洋等,實習環境是可以配合學習。相反理科則不建議來台,因他們教學語言是中文,名詞繙譯也與香港有異。
他認為,台灣絕大部分的國立大學都可靠,私立大學則宜謹慎選擇,其中輔仁、東吳、淡江、文化、中原、東海、中國醫藥、中山醫學、長庚等都是可靠的。但稱為技術學院的質素較參差不齊,我不太建議。
他謂初到台灣並未想到太長遠的人生規劃,主要是想讀興趣的科,現在諮詢不同教授,均建議他留台或到大陸繼續讀碩士。他也感到個人的研究方向適合在台灣發展,故考慮留在這裏先完成碩士,再攻讀博士。
撰文 : 胡麗珊 TOPick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