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父無犬子】兒時隨爸爸出診立志做醫生 梁智鴻行醫半世紀:醫德比醫術重要

健康資訊

發布時間: 2019/10/08 16:25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19

分享:

分享:

梁智鴻受爸爸影響立志做醫生。

醫院管理局前主席、有「金刀梁」之稱梁智鴻,生於醫學世家,父親及妻子都是醫生。父母工作忙碌,梁智鴻到父親到診所當「小小藥劑師」,不但學會診所的日常運作,更從父親身上感受到做醫生可以幫助人,最終成為泌尿外科專家。

受父親身教立志成為醫生

梁智鴻接受馬會刊物《駿步人生》專訪,提到父親及胞弟都是港大醫學院畢業生,他亦是受父親影響而決定做醫生:

爸爸(梁金齡)在香港仔行醫,那時香港仔仍是偏遠的漁村,要坐貨車去,爸爸是那裡唯一的醫生,也是唯一諳英文、可與政府官員溝通的人,所以大家有甚麼,都會找他幫忙。

打仗時,梁家一度離開香港,戰後父親再度在香港仔執業,那些年的人情味,還有行醫可幫人的記憶,深植他的腦海。他憶述當時到香港仔行醫的情況,提到那時無人到香港仔賣藥,雙親要用大藤籃帶藥入去,甚至在媽媽大肚時,仍要挽住幾個籃坐改裝貨車。

父母比較忙碌,在梁智鴻讀書時沒有教他太多,令他最深刻的是身教。他最記得有次八號風球,有位水上人要生仔,父親二話不說就跳上舢板幫人執仔。另外令令他記足大半世紀的,還有大年初一:

有位蜑家佬過身,那是年初一,好多人覺得是大忌,但爸爸照去。那年代求醫很多時不是付錢,而是封利是,$10左右,加一斤魚和蝦乾,最特別的感受是,做醫生真的可以幫到人。

為考醫轉讀皇仁書院

在困乏的年代,父母都得為口奔馳,每星期返足七日工是常態,梁智鴻唯一可以見到爸媽的時候,就是星期日跟去診所。父母看病,他與其他兄弟就坐在一角,有時會幫忙執藥,當個小小藥劑師,理解診所的日常運作。

那個時代藥水是溝出來的!

他們一家曾住過油麻地黑布街,一家七口住在板間房,之後才搬到英皇道皇仁書院附近。他自小立志做醫生,本來入讀聖若瑟中學,但到最後一年為了考讀高級程度的生物學課程轉校至皇仁書院。

梁智鴻:醫德比醫術重要

對醫生而言,醫術當然重要,但可能是受到父親影響,梁智鴻認為醫德更為重要,直指「醫生非單醫病,更是醫人」:

好多人說醫生是否搵好多錢,我相信好多我們私人執業的行家,十個裏有一兩個病人,是不收錢或者減價應診。

行醫逾半世紀,梁智鴻認為病人康復,可以再行路、做回平常會做的事,對他而言就是最樂,更可稱得上是「頭獎」。相反,如果已用盡方法去醫,結果仍不盡人意,就是最苦,但也只能接受,不會洩氣。他又指醫學是科學,但行醫卻是藝術,即使有2個患上同一種疾病的人,醫生也可用不用的方法診治。

他更謙稱行醫是終身學習,因為每見一個病人就可以學到新事物:

要知道永遠無完美,只有更好,沒有最好。

責任編輯:羅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