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錶靠光學測心律不正或現假陽性 醫生:數據可助監察但僅作參考

社會

發布時間: 2019/10/14 15:37

分享:

分享:

外國研究指電子產品數據會出現假陽性,或致不必要擔憂,有醫生提醒要小心評估數據。(陳偉能攝)

最新型號智能手錶Apple Watch透過光學心率感測器(P.P.G.),間歇地自動檢查用戶的心律,當65分鐘內偵測到5次心律不正,便會通知用家;該款手錶同時加入E.C.G.心電圖,進一步提高準確性。

不過早前有外國研究指,電子產品數據會出現假陽性,令用家產生不必要擔憂。有醫生也提醒要小心評估數據,認為是對未來醫療科技的挑戰。

P.P.G.採用「光體積變化描記圖法」技術,偵測特定時間流經手腕的血液量。當心臟跳動時,手腕血流量增加,而心跳之間的空檔,手腕血流量會減少。Apple Watch的LED燈每秒閃爍,藉此計算每分鐘的心跳次數,即為心率。

史丹佛大學醫學院2017年在蘋果公司贊助下,8個月內在美國測試逾40萬人,評估Apple Watch心律不規則通知功能。結果發現當中0.5%、約2,000多人收到心律不正的通知,一周後經醫生診斷和傳統E.C.G.心電圖測試後,最終發現當中約34%,接近700人偵測到有心房顫動。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院長陳藝賢指表示,上述研究可見,光學原理的科技暫不算太成熟,其準確性仍偏低。雖然在電子健康世代,科技有助大眾自我監察身體狀況,數據可作為參考和協助醫生診斷,惟假陽性問題會引起不必要擔憂,故應用新科技時,對工具的準確性要有一定要求,否則弊多於利。

陳建議,不論有沒有病徵,應定期按「3.2.1」做身體檢查,即30歲開始,每3年做一次體檢;40歲以上每兩年做一次,50歲以上人士更應每年一次,當中應包括量血壓、驗血糖、血脂、膽固醇及測驗是否有隱性心房顫動等。

記者:王詠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