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鬥士】癌症病人不一定長期住院 40歲胰臟癌患者家居化療:覺得自己不似病人

健康資訊

發布時間: 2019/10/29 16:05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18

分享:

分享:

胰臟癌患者黃先生接受家居化療後,心理質素更好。

生活質素對癌症患者來說相當重要,香港臨床腫瘤科學會今日公佈一項研究,分享家居化療對提升癌症患者生活質素的效用。研究顯示,患者普遍滿意度很高。

其中一名年約40、50歲的胰臟癌患者黃先生分享經驗,認為家居化療非常簡單方便,更令他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在熟悉的家中接受治療,自覺不似病人。而家居化療的費用成本,與在醫院化療的費用差不多,惟市民對家居化療欠缺認識,令服務難以普及。

香港臨床腫瘤科學會成員、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臨床腫瘤科專科副顧問醫生李慧敏表示,以往癌症患者化療只能在醫院進行。而自2017年11月起,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開始提供家居化療,從患者中挑選合適對象進行家居化療。

患者家居化療時使用的一次性便攜泵及導管。(陳國峰攝)

接受家居化療的患者,需要定期到醫院,由醫護人員把導管置入患者手臂或胸部靜脈,再調校好一次性的便攜輸液泵,放入便攜式腰包,整個過程約需數小時,供46小時內使用,並於限時內回醫院再拆除。

輸液泵泵身輕巧,未入藥前僅重約48克,方便攜帶出街,而輸液泵尾端設有限流器,控制輸液速度在每小時2毫升流量內。

家居化療多為腸癌患者

化療可分為靜脈注射、點滴、口服藥物等不同方式,而家居化療則適用於點滴患者,並較適合患末期癌症或需要長時間輸注、病情較穩定的患者。接受服務患者以腸癌佔大部分,小部分為胃癌患者,今年醫院亦開始為胰臟癌患者提供家居化療。

患者自覺不似病人

在今年2月確診胰臟癌的黃先生,年約40、50歲,是其中一名接受家居化療的患者。每2星期要做一次療程,共分為12次療程,而黃先生至今已接受了10次化療。黃先生本身是一個較活躍的人,他認為家居化療非常簡單方便:

完全無阻日常生活,慢跑、做健身運動也沒有問題。

黃先生接受化療後,自覺自己不似病人,心理質素更好。(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他認為家居化療有不少好處,包括不用輪候醫院床位,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更珍惜與家人相處,因此鼓勵其他患者使用家居化療,認為患者毋須太緊張,約8至10小時查看輸液泵開關即可。

家中環境很熟悉,自覺自己不似病人,心理質素更好。

認受性僅約3成

然而,家居化療的認受性並不高。以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為例,2年來約有60名患者使用家居化療服務,認受性約達3成。李醫生指,市民對家居化療零概念,以及認為在院接受治療有醫護人員看顧更佳,是服務普及化最大難題。

她指出,家居化療其中一個好處,就是可避免患者接受化療的時間被延遲。而過往在流感高峰期間,一年約出現2次床位緊拙問題,有癌症患者更試過因此延後1個半星期,才能入院接受化療。

費用成本與在院化療差不多

李醫生指,在正常情形下,家居化療不會為患者帶來任何不適感。

患者可進行日常活動,但如運動太劇烈則有可能影響輸液泵的限流器。輸液泵等相關儀器由政府資助,患者使用家居化療的費用成本,與在醫院接受化療費用差不多。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臨床腫瘤科專科副顧問醫生李慧敏表示,病情較穩定的病人可進行家居化療。(陳國峰攝)

患者滿意度甚高

是次研究由2017年11月至今年3月進行,以24名患者及29名採用便攜式彈性輸液泵化療的療程為研究對象,化療計劃完成時間達93%,僅一個案例發生泵扭結情形,患者普遍滿意度很高,5分中達4.09分。

香港臨床腫瘤科學會引述2016年歐洲一項研究,比對來自4個國家7個家居化療計劃論文,證明家居化療的安全和有效性。李醫生希望,能進一步提高家居化療認受性至6成,讓患者感到有支持,選擇治療方式。

服務不是以醫院為先,真是想給予病人,讓病人有權選擇。

記者:陳昊淋

欄名 : 癌症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