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人手語導師為求專業再進修 與即時傳譯員建默契投入小組討論

社會

發布時間: 2019/11/01 07:00

分享:

分享:

教大安排兩位手語傳譯員Cat(右一)及Kim(左一),為聾人學生余煒琳(左二)進行即時手語傳譯。(教大提供圖片)

聾人求學之路不平坦,活在無聲世界的余煒琳(Brenda)本身任職手語導師,為學習專業教學法,30出頭重返校園,去年報讀教育大學教育榮譽學士(專業及職業教育)兼讀制課程。

她幸獲校方安排即時手語傳譯,與傳譯員之間建立默契,令她既可跟其他同學一同「聽書」,又可參與小組討論,聾健之間的距離漸漸拉近。

煒琳生於聾人家庭,自幼失聰,中學畢業後,輾轉加入大學的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工作,教授手語逾10年。因她從未接受過正式師資培訓,故自感水平不足,去年決定報讀教大課程,學習課程設計、教學法及評估等技巧。

為配合煒琳的特殊學習需要(SEN),教大安排兩名手語老師與她一同上課,進行即時傳譯。兩位傳譯員不但要事先熟讀教材,上課時更要每15分鐘「換更」,互相提點遺漏之處。久而久之,煒琳與傳譯員建立了一種默契,煒琳遇不明白的地方,她會皺皺眉,另一位傳譯員便會即時以文字補充。小組討論時,傳譯員亦會從旁一一傳意,確保煒琳不會錯過,可時刻投入課堂。

手語傳譯員Cat(右)在講師旁邊進行手語傳譯。(教大提供圖片)

煒琳自己亦會拍攝每次課堂內容,聘用助手抄寫筆記,每周花10至15小時溫習,直言︰「同時兼顧工作與進修本身已有一定壓力,但難得教大收了我這位學生,那麼好的機會,我便要加倍努力。」她透過課堂掌握了課程設計、教學法及評估等技巧,在其手語教授工作亦大派用場。

有份教授煒琳的教大國際教育學系高級講師李展華指,即使學習機會均等,學習效果亦會因人而異,故學校必須多走一步,建立持之以恒的政策,協助SEN生融入課室之中。李稱,自己亦常邀請煒琳在課堂中分享,透過傳譯旁述,讓其他同學更了解聾人的想法。

為更緊貼課堂進度,煒琳(左二)亦會拍攝手語傳譯內容,方便溫習。(教大提供圖片)

教大自2013年起首度取錄聾人學生,連同煒琳在內,至今有4人。為讓SEN學生能積極融入日常課堂之中,教大會因應學生的個人需要,設計各項支援服務,包括手語傳譯、視聽支援器材、放大印刷字體及加長考試時間等,以實現融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