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中學生不願高風險換高收益 嶺大學者:本港缺乏理財實務教育

社會

發布時間: 2019/11/05 00:00

分享:

分享:

朱岳峰指,本港學生缺乏渠道提升風險承受能力。(車耀開攝)

嶺南大學一個研究調查發現,家庭經濟能力較差的青少年,傾向不作出有風險的決策,理財風險承受能力不足,令到青年未能脫離固有貧困,延續跨代貧窮。學者認為,普遍中學生不願承擔高風險換取高收益,因本港缺乏理財實務教育學科,促政府須改革中學教育。

研究於去年9月抽查本港6間中學,合共330名家庭經濟能力較差的中學生,年齡介乎13至17歲,了解學生背景及進行理財測驗和遊戲,以其個人投資選評估他們的理財風險承受能力,結果發現只有3成受訪學生的理財風險承受能力較高,其餘7成評估為理財風險承受能力低。

調查發現,成長於月入高於4萬家庭的小孩、對自己語文能力有自信者、對自己的理財知識有自信者、曾參加5個或以上的金融理財課程或工作坊的人,更願意承擔高風險。其中有一條問題問及受訪者希望現時取得600元,還是等一周後取得900元,超過8成的受訪者希望一周後取得900元,反映願意承擔高風險的學生不多。

嶺南大學研究生院研究助理教授朱岳峰指,事實上,基層青少年進行風險投資的唯一資本只是時間和青春,然而他們傾向不承擔高風險,以致不會創業,甚至不入讀大學直接就業,令人生與投資獲取高收益無緣,難以向上流動。

他認為,普遍中學生不願意承擔高風險以換取較高收益,主要因為香港缺乏理財實務教育學科,學生缺乏渠道提升風險承受能力,建議政府須改革中學教育,多提供理財有關的實踐機會,讓貧窮青年建立正面的理財風險承受能力,增強自信,改善他們對於未來路向的投資及看法,有助他們在社會及經濟地位向上流動。

記者:勞佩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