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贈】鄭凱甄大愛捐肝感動萬人登記 何繼良:1人捐贈可令7人重生

健康資訊

發布時間: 2019/12/02 17:19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16

分享:

分享:

何繼良醫生呼籲港人提高器官捐贈意識。

2017年4月,聯合醫院疑因漏開抗病毒藥,令乙肝帶菌女病人鄧桂思患上急性肝衰竭,需換肝續命。與鄧桂思素未謀面的26歲鄭凱甄願捐出三分二肝臟,曾換來一綫生機,可惜鄧桂思兩次換肝,最終也不幸離世。

「鄧桂思事件引起登記熱潮,一個月內有接近1萬人登記器官捐贈,在香港從未試過。」腎科專科醫生、香港器官移植基金創辦人暨創會主席及香港移植學會會董何繼良醫生說。

何繼良醫生說:「有腎病要及早醫生,因腎病愈延後醫治,損壞了的功能是不可逆轉。」(湯炳強攝)

何醫生對器官捐贈數字上心,因為本港的捐贈人數長年處於低位,不少病人因等不到移植離世。

今日遇到一個病人,出現腎衰竭時才二十多歲,頭幾年先洗肚,因引起了不同併發症,包括腹膜滲漏引致腹膜炎,轉而洗血。洗血後情況穩定,如此後生最理想是做腎移植,但香港的難處是捐贈器官供不應求。

香港VS西班牙  40:6.5

論器官移植全球翹首是西班牙,每100萬人約有40個捐贈者,香港僅得6.5個,這數字算有進步了,早年一直徘徊在4個,與西班牙是霄壤之别。

有人肯捐出器官,方能進行移植,捐贈數字不足,是令到香港受贈者一直偏低的原因,等候捐贈的人數也每年遞增,至今已累積2,000多個等候者。數字必定超逾此數,因更多是等候不到移植已過世。

他指,肝衰竭、心衰竭和肺衰竭,必須分秒必爭不能久等,腎衰竭稍好一點,可以邊洗腎等候,目前輪候移植的名單中,大部分是腎衰竭。

腎病是一個漫長纏人的病,有生之年都可能要洗肚或洗血,直至離世,除非是進行腎移植。

洗腎病人影響生活工作

在腎科醫生生涯中,何醫生見盡腎衰竭病人因病吃盡苦頭。嚴重腎衰竭病人無法工作,如是家中經濟支柱,整個家庭也受影響,即使可洗肚或洗血也非治本,前者需每日進行腹膜透析,一日兩、三次換水,每次一小時,也難繼續工作。洗血則每星期進行兩、三次,每次數小時。

當年曾出過一張集合八通達與捐贈器官卡於一身的卡,雖無法律效力,但可表達器官捐贈的意願。(湯炳強攝)

他目睹有病人做了腎移植,是天與地的分別。

成功腎移植的病人與正常人可分別不大,當然要服用抗排斥藥物,除此以外,毋須每日去洗肚或洗血,重過正常生活,繼續工作、運動、旅行甚至生育。一般腎衰竭病人是難以懷孕的,腎移植後賀爾蒙系統回復正常,如常人般生兒育女。

器官移植能拯救垂危者於水深火熱中,一個捐贈者最多可讓7個人重生:一個心、兩個肺、兩個腎、一個肝(有時可分為兩個)及眼角膜。

5大原因令捐贈卻步

遺愛人間是美事,為何大部分人仍裹足不前?何醫生指有多個原因:

一、香港始終是中國人地方,意思較保守,忌諱死時開刀會屍體不全,這思想上的框架令香港器官捐贈率低。

二、說不出原因,自身感覺不良好。

三、香港法律上以只有是腦死亡病者才適合作捐贈器官為指標,如屬心臟停頓死亡,並非常用的準則。「本港每年腦死亡個案約100宗,一年約有40,000人死亡中大部分均是心臟停頓,由於腦死亡者心臟仍然跳頓,不少家屬認為病人未離世而不會選擇捐贈器官,事實上在醫學上,腦死亡等同死亡,腦部失去功能,一停止呼吸機,病人亦不會醒來。」以去年腦死亡的100個個案中,能捐贈的少於一半,僅40多宗。

四、家人誤以為病人決定捐贈器官,醫護人員即不盡力搶救患者而卻步。

五、不確定死者捐贈的意願不敢妄下決定,害怕對過世的人不尊重。「我們曾做統計,病人生前曾簽『器官捐贈卡』而家人又知悉的,幾近100%當事人過世後,家人答允捐贈。如簽卡後家人不知道,就會很猶疑,一半以上不會捐贈。因此簽卡後,也讓家人清楚過世後捐出器官的意願。

「預設默許」提高捐贈率

另一方面,香港的器官捐贈屬「自願捐贈」(Opt In)政策,意謂巿民需主動登記才算是一個器官捐贈者。但將程序掉轉來做,即一出生已同意是器官捐贈者,不同意的可主動聯絡政府相關部門刪除表明不支持,這種「預設默許」(Opt Out)在新加坡、西班牙推行得很成功。

他認為香港人都懷善心,但事忙未有登記器官捐贈或家人未知悉意願。何醫生贊成由醫生證實心臟停頓便可捐贈及「預設默許」兩方面,來改善器官捐贈率的樽頸位。

「若我對此欠認知,突然有人過來問:你可否捐出器官?任何人也很難接受,所以教育很重要。」他希望器官捐贈意識盡量在學校普及,期望更多人支持。

記者:周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