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海鮮含豐富營養素助孩子腦部發展 註冊營養師建議進食份量

親子

發布時間: 2019/11/25 13:22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17

分享:

分享:

註冊營養師周詠苑指,海鮮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且脂肪含量低。(iStock圖片)

據說有家長不讓孩子吃海鮮,說海鮮易帶致病細菌及毒素,且海鮮含水銀,會影響孩子智商。到底,兒童宜吃海鮮嗎?

海鮮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且脂肪含量低;除紅肉(如牛肉、豬肝)可提供鐵質外,蜆、蠔、墨魚等亦含豐富動物性鐵質,可預防孩子因缺鐵性貧血而容易疲累、精神難集中而影響日常學習及活動;魚類如三文魚、鯖魚、黃花魚、沙甸魚,以及海產類如青口、蠔亦提供豐富奧米加三脂肪酸,是孩子腦部及視力發展的必需營養素;鋅、硒等微量營養素亦幫助增強抵抗力,所以,魚類及海鮮絕對適合孩子。

可是,海鮮含水銀的問題又令人關注,海洋因受污染而積聚水銀(汞),再轉化成具毒性的甲基汞,甲基汞被海洋生物吸收後,再經食物鏈效應,結果在海洋中壽命最長、體積最大的捕獵性魚類,積聚大量甲基汞。

食物安全中心指出,水銀可經由母體傳至胎兒,對胎兒腦部系統發展造成不良影響,令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認知能力、記憶力、專注力、語言發展、小肌肉活動能力等均受影響;對成人而言,過量攝取水銀,可損害其視力、聽力、肌肉協調及記憶力。

食安中心建議,孕婦和幼兒應避免進食體形較大或捕獵性魚類,如藍鰭吞拿魚、金目鯛、劍魚、旗魚、橘棘鯛和大王馬鮫魚等;體形較小的魚類、養殖魚和淡水魚的水銀含量會較低,建議可選三文魚、沙甸魚、烏頭、黃花魚、鯪魚、大眼雞、䱽魚、桂花魚等。

一般建議,每周進食兩至三餐魚類,每次分量約一百克,即三點五安士就足夠;不應以為魚類健康,每餐就只選吃魚,要記住:多元化選擇才可均衡攝取營養。另外,多進食不同食物可分散風險,避免長期偏食同一種魚類或海鮮,而出現積聚性超標情況。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收費閱讀)專欄「營營樂樂」,原題為「兒童適宜吃海鮮嗎?」。

撰文 : 周詠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