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親恩】馬浚偉為母親早逝抑鬱成病 花近20年始釋懷:痛過才懂珍惜
發布時間: 2019/11/29 15:43
最後更新: 2019/11/29 17:18
馬浚偉跟早逝的媽媽,相處時間雖短,但母子情長,他更因思念與悔疚困在驚恐症與抑鬱症低谷中19年。猶幸他遇上生命中另一重要的女人:顧美華,兩人合演《生前約死後》,戲內戲外都如真母子般親厚友愛。既治癒自己傷痛,也善意提醒大家珍惜眼前人。
12月5日上映電影《生前約死後》,是馬浚偉首部自編自導自演作品,也是一對母子橫跨20年愛與痛交纏的生死約會。
母親離世曾自責
觀眾見證男主角從自怨自責放棄人生,最終釋懷放下、重新上路的成長故事。其實正是馬浚偉的一闋半自傳式人生經歷。
馬浚偉又導又演《生前約死後》,就是想透過自己經歷與大家分享。「劇本的核心精神,來自唐君毅先生著作《人生之體驗》談及生死一句說話,大意是指親人離開的傷痛,是沒有任何哲理可以安慰得到,因為是我們生命中必須面對的痛,經過了就能更懂得珍惜活着的一切。」
此轉化為戲中母子在天台重逢一幕戲,顧美華跟馬仔講:『若你覺得個心仍然好痛、因想念我而好想喊,就由它痛、任意哭,到了一日當依然掛住媽媽,但心不再痛,就代表你已長大了。』
馬仔指:「這幾句對白全是我很想聽到媽媽對我講的說話,希望能安撫作為仔女的觀眾,失去親人的傷痛。」
年前曾因連續痛失3個親人而情緒一度崩潰的顧美華深有同感:「這個劇本,雖是講他與媽媽之間的事,我作為媽媽,也是別人女兒,都好有體會。當中的母子情、父子情、朋友情,套用在每個人身上都很適合;與親人分離,每個人都會有機會經歷。」
靠看書走出陰霾
同是天涯傷心人,他們又看過甚麼療傷作品幫助自己走出情緒低谷?
力行終身學習、正於北京大學攻讀EMBA課程的馬浚偉,再次推介唐君毅的著作。「91年,媽媽離開時,教我學寫作、睇書的馮智翔老師介紹我睇《人生之體驗》,之後再睇《續篇》,之後買下唐君毅全套著作共70幾本,當中好多哲理,支撐我面對患上驚恐症及抑鬱症最難過又很危險的時期。」
顧美華同樣靠看書來釋懷,笑說自己口味較小眾:「面對親人的離世,而我係handle唔到,要睇心理醫生、食藥,但自覺幫助不大。其後看了印度靈性大師奧修OSHO的著作《歡慶生死》,當中反思為何人出生時,所有人都很開心,人往生時又會如何?看後覺得很治癒到我的靈性及情緒,覺悟了生與死都是一次旅程,生要開心、死也不怕,都係買晒他所有的書。」
一直好鍾意叮噹(現譯為多啦A夢)的馬浚偉,不諱言曾幻想過利用他的法寶協助自己及媽媽度過難關。「我真心想叮噹能夠出現在我生命中,成為我友伴。我想擁有『竹蜻蜓』,可以幫我慳到好多時間,能夠更快捷地飛到醫院探望媽媽;最想有『如果電話亭』,如果……可以……那就結果不一樣,但人生係唔可以返轉頭。」
與其空想what if,不如活在當下、珍視身邊人。
記者:鄺素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