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推24小時「通波仔」 婆婆年三十晚心臟病發術後趕及團圓度歲

社會

發布時間: 2019/12/02 00:08

最後更新: 2019/12/02 00:28

分享:

分享:

瑪麗醫院心臟科副顧問醫生譚礎璋(右二)及黃曜東(左二)均表示,盡管24小時通波仔服務推行為團隊增加不少壓力,惟每當完成手術,看見患者「起死回生」,均感十分值得。(曾耀輝攝)

急性心肌梗塞治療爭分奪秒,瑪麗醫院屬首間推24小時通波仔的公立醫院,團隊雖曾缺人至每名醫生一周至少要候召3、4次,一日往返醫院和居所3次,但獲救患者年年趨增,單是去年已有130人曾使用服務。有8旬病嫗於在農歷大年卅晚急性病發入院通波仔,趕及翌日與家人度新年。自推出服務後,該院心臟病患者死亡率減2至3成,愈來愈多成功個案令團隊付出獲認同。

心臟病是本港常見致命疾病第3位,近年人口老化更令患病率增加。瑪麗醫院心臟科團隊(心導管室)2010年起推出24小時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俗稱通波仔)服務,屬首間提供此緊急服務的公院。

服務推行之初,團隊醫生候召次數頻,該院心臟科副顧問醫生譚礎璋記得,自己曾試過一日內往返醫院及其沙田住所3次,就只為緊急病人通波仔;曾有8旬婆婆年卅晚因心源性休克送院通波仔,「聽到傳呼機一響,便馬上駕車衝回醫院做手術」,婆婆家人亦一直於醫院苦候,最終手術順利完成,婆婆的家人更不斷向他致謝。

他笑言當時感覺為婆婆做手術似「做足一年」,惟有感婆婆通波仔後,翌日大年初一便可與家人團聚,坦言對此十分感動。他又稱,每當完成手術後,看見患者「起死回生」,更覺得24小時通波仔服務十分值得。

瑪麗醫院推行24小時通波仔時,心臟科副顧問醫生黃曜東仍是初級醫生,正接受專科訓練。他憶述2011年於心臟科當值期間,突然接獲「傳呼」,指院內一名40多歲正接受「運動心電圖」的男子,跑步檢查時突然心臟停頓,需緊急做通波仔手術,黃及其團隊最後僅以30分鐘便完成手術。

他形容,當時仍是一名初級醫生,此經歷可謂十分深刻,更稱患者當時情況是九死一生:「該名患者是家庭支柱,若拯救時間有誤,便會影響整個家庭的一生。」幸患者手術當日下午完成,當晚已可自行呼吸,翌日更可落床。

24小時通波仔服務推出首年,瑪麗有80多名患者接受通波仔,但至2018年已增至約130宗,每年穩定上升約1成,當中更有6成個案於非辦公時間進行。據院方2015年統計數據,24小時通波仔服務令心臟病患者死亡率減少2至3成,團隊今年更獲醫管局頒發傑出團隊獎,屬5個得獎團隊之一。

記者:洪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