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心得】靜觀與正念教養 心理學家︰理解孩子哭鬧背後的需要

親子 16:25 2019/12/05

分享:

分享:

父母在管教孩子時易身心俱疲,心理學家指出可透過靜觀教養,得到力量及智慧接納孩子。(圖片︰i-stock)

「為甚麼他總要這樣哭鬧?我知道不用這麼兇罵他,我也很後悔」、「是否我不懂得教孩子?為甚麽我總控制不了自己情緒?」當面對管教難題時,家長總容易掉進擔心、悔咎、無助及憤怒的漩渦中,腦海中出現無窮無盡的負面及自責想法,導致不同的壓力反應。若被這些思想、情緒和身體反應所困,家長在教養上會更容易覺得力不從心。

對於大約年多前發生的泰國少年足球隊被困洞穴多天後獲救的事件,相信很多人仍歷歷在目,或許他們的遭遇可以給家長們一點啟示,當被問到如何支撐到救援,這班少年人原來全靠本身有禪修的教練,在洞穴內指導練習靜觀冥想。面對被困,這些少年就是靠著一份覺察及平常心安然渡過難關。在管教孩子時,究竟怎樣建立這份覺察及平靜的心,讓我們一起探討。

壓力反應與靜觀

當生活上遇到很大的壓力時,我們往往容易變得心不在焉,各種負面思想及 壓力反應會慣性地出現,如自責、呼吸急促等,情緒也受到影響。所謂「靜觀」,就是「有意識及不加批判地,覺察自身的思想、情緒及身體反應,如實地接納自己當下的反應」。不少研究顯示靜觀訓練能提升個人的免疫系統,並對痛症、焦慮及抑鬱等情緒問題都有幫助。

靜觀/正念教養是甚麼?

在教養上運用靜觀,即靜觀或正念教養,就是鼓勵家長把注意力帶到當下,專注覺察自己及孩子的情緒變化,不急於判斷孩子行為對錯,放下自我批評及緊張擔心孩子繼續哭鬧的「慣性反應」,負面情緒自然會減少。當這份覺察力加強後,家長會更感同身受地明白接納孩子的限制,甚至去理解孩子哭鬧背後的需要和困難,然後選擇用正面的態度或方法去回應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培養靜觀

要從日常生活中培養靜觀,家長可透過其他日常的活動練習,包括進食、步行等,將注意力專注在此時此刻。例如在進餐的過程中,家長不妨暫且放下煩惱,並帶著好奇及開放的心,專注享受咀嚼吞嚥食物的感覺和氣味,用心感受食材的味道,或許會發現儘管一樣的食物,卻已有著不一樣的「味道」。

在管教路上,家長總容易感身心疲累,透過靜觀教養,就是培養我們的內心連繫當刻的感覺,從而更有力量及智慧去接納孩子,與孩子一起成長。

撰文︰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 臨床心理學家陸詠詩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