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背後】鵝肝製造過程殘忍鵝隻被逼進食 法企業研發人道方式生產鵝肝

健康資訊

發布時間: 2019/12/09 10:40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15

分享:

分享:

鵝肝製造過程殘忍,法企業研發人道鵝肝取代強逼進食。

鵝肝一直被視為高級食材,以肥美、口感香滑見稱,但育成鵝肝背後的過程殘忍,商家會為養出肥美肝臟而強逼鵝隻進食。法國有企業研發出稱以「人道」方式生產鵝肝。

綜合外媒報道,鵝肝的傳統製作方式是強迫灌食,讓鵝的肝臟變得肥大。現時法國西南部上比利牛斯省一農場與研究人員合作,稱找較「人道」的方法生產鵝肝,讓鵝鴨免受強行灌食之苦。該更人道的餵食方法是,養殖人員在鵝2天大時,就替牠們注射1劑血清,血清內含的細菌可讓鵝的身體自動儲存脂肪,模擬出鵝在冬季遷徙前的自然增肥過程。注射血清後,就不需要強行灌食,鵝肝也能變得較大。

報道指,用這種較天然方式生產出來鵝肝,遠遠不及傳統灌食鵝肝大,體積只有約三分之一,但價錢則是傳統鵝肝兩倍以上,每公斤可賣到1000歐元、折合逾8000多港元。不過有廚師稱仍認為物有所值。

廚師卡利耶表示:「它(鵝肝)是比較結實的,它有很漂亮的顏色,我想將它烹調成最自然的狀態,因為它密度很好、很有風味,最重要的是它具有非凡質感。」

研發團隊期望這種免灌食鵝肝,能通過多國「鵝肝禁令」,又計劃年底前將「天然鵝肝」推廣到歐洲和美國市場。

善待動物組織(PETA)曾拍攝短片紀錄製造鵝肝背後殘忍真相,可見鵝出生後2到3個月,已被商家困於狹窄的籠內,令牠只能伸出脖子被餵食。要把鵝的肝臟養得肥美才能賣到好價錢,因此牠們每日會被逼餵食多達2公斤的穀物、粟米、脂肪和藥物,更以金屬管硬把飼料塞到胃內強逼牠們消化。

鵝被強逼餵食,加上被困於狹小的籠內不能動彈,食物均轉化為脂肪。商家為了讓鵝肝口感順滑,還會減少食物中的鈣含量,令鵝患上軟骨病。不少鵝因長期站立未能走動,加上肥大身型,導致雙腿變形。

餵食的金屬管亦會經常刺穿鵝的喉嚨,許多鵝亦會因流血過多而死亡。當鵝成長到一定程度,便會送到屠宰場,先放血、拔毛,再把鵝肝取出。經過殘忍的灌食方法,被養殖的鵝肝會比一般正常的鵝肝大6至10倍,商家亦因而賣到更好的價錢。動物權益人士批評灌食過程殘忍,目前英國、芬蘭和波蘭等都禁止銷售或生產鵝肝,紐約亦擬於2022年禁售鵝肝。

責任編輯:熊詠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