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科研】直資名校聖士提反書院培育科學家 學生憑基因改造藍綠藻奪美國國際賽大獎

親子

發布時間: 2019/12/10 16:20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15

分享:

分享:

聖士提反書院學生團隊憑著研發基因改造藍綠藻,於「國際基因工程生物機械競賽」中奪得銀獎。(湯炳強攝)

位於赤柱的直資名校聖士提反書院在學界屢獲殊榮,其學生團隊早前參加由美國麻省理工大學舉辦的「國際基因工程生物機械競賽」(iGEM),憑著研發基因改造藍綠藻於大賽中奪得銀獎。校方期望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讓香港未來出產更多本土科學家。

今年是聖士提反書院第二年參加iGEM,團隊由約11位同學組成,包括中四的楊匡睿、潘朗堯和中五的李康蕎。李康蕎指研究想法來自一次地理科實地考察,他們在東涌河看到藍綠藻的經驗。藍綠藻中的銅綠微囊藻既為浮游生物、魚類等生物提供食物、供應氧氣、吸附重金屬,卻同時製造致命毒素微囊藻毒素,污染水源。

(左起)楊匡睿、李康蕎及潘朗堯與同學,成功研發符合安全標準的基因改造藍綠藻。(湯炳強攝)

學生因而以藍綠藻為比賽的研究題目,在保留銅綠微囊藻的生態價值,以及保證水質安全取得平衡,透過在銅綠微囊藻細胞中加入一段DNA, 使其製造一種能抑制毒素生產的酵素(dCas9)。

校友港大教授提供技術支援

聖士提反書院校友、香港大學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副教授陳志偉教授,聯同何志泓博士,為學生提供專業意見及大學級實驗室設施,讓他們在港大進行研究。陳教授欣賞學生的想法大膽創新,笑言比他的博士生學生更進取,亦有熱誠去做研究。

參賽學生感謝陳志偉教授及何志泓博士提供意見,並讓他們在大學實驗室進行研究。(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陳教授認為同學研究的基因改造題目屬於較高階,同學找來不少參考資料,由構思到實踐並不容易。為了幫助同學研究,他嘗試為同學購置配套工具到香港,只是在短時間內未能成事。

香港做研究的人愈來愈少,希望透過更多交流及協助,令學生明白做研究也可以很好玩,將來能出產更多本地科學家。

李康蕎承認團隊最初的想法太複雜,超出中學生的能力,學校的實驗室亦未能滿足他們的技術需要。他們趁著暑假的兩個月時間,在港大實驗室埋頭苦幹。何博士對於這群中學生想到的研究題目感到意外,研究過程縱然遇到問題,他都跟同學一起解決。

學生遠赴美國演講勇奪銀獎

「國際基因工程生物機械競賽」吸引74隊來自世界各地的中學團隊參加,聖士提反書院團隊其中7名同學遠赴美國作演講,最終團隊憑著基因改造藍綠藻勇奪銀獎,更成為唯一5隊獲得「最佳基因組件」及「最佳海報」提名的團隊。

李康蕎與同學趁暑假在港大實驗室努力研究。(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同學經過六個月來反覆的科學研究,成功驗證出符合安全標準的基因改造藍綠藻。潘朗堯表示,「去美國參賽令我學到不少演講技巧,要同時兼顧資訊性及趣味性。」楊匡睿稱同學去美國前都做足準備,自己也慢慢學習,他來到現場發現其他團隊的演講亦很精彩。

經歷了差不多一年,最後可以站在台上作報告,見到其他團隊的分享,很驚訝有些題目可以有新穎的表達方法。

校方支持參賽提供資源

聖士提反書院楊清校長坦言參加iGEM成本高,除了學生要付出時間研究外,參賽費用亦高,但她認為既然學生有興趣自發參加,她一定支持。楊校長表示只要學生有興趣的項目,校方都會盡力提供資源,她揚言「錢等我去搵」。

同學要『發燒』,對一件事很有興趣,才會花時間去閱讀高於他們程度的論文。

楊清校長支持學生參加比賽,期望他們發展科研能力。(湯炳強攝)

楊校長提及有學生參加比賽之初只是中三而已,才開始接觸科學及生物科不久。在整個比賽中,她感受到學生主動學習,認為若他們將這種學習態度及專注精神放諸任何範疇,將來必有所為。

STEM教育統籌老師伍時賀老師希望培育學生熱愛科學的心,他直言學生想在半年內將整個博士生課程完成,實在談何容易。不過,他欣賞學生不放棄的態度,校方亦支持他們發展科研能力。

記者︰駱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