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護老以殘護殘個案多 團體促請政府放寬照顧者申請津貼限制

社會

發布時間: 2019/12/11 15:36

最後更新: 2019/12/11 22:46

分享:

分享:

團體促請政府放寬照顧者申請津貼限制。

殘疾人士生活上受限制,不少家人會選擇放棄原有生活,照顧他們,但收入減少,加上醫藥費不菲,對他們造成很大負擔。即使政府曾提供照顧者津貼,但申請門檻過高,令他們得不到支援。

現年68歲胡聘銀(銀姐)是認知障礙症照顧者,丈夫於10年前漸現腦退化徵狀,2年後因中風而情況惡化,失去自理能力,不時失禁、到處徘徊,亦認不出妻子。

銀姐自身亦有中風、哮喘和糖尿等問題,雙腿腫脹要做手術,但因照顧丈夫而要一拖再拖,「帶他上街會擔心走失,曾經報過幾次警;就算去陪診,也不知如何走開,去廁所也要找男人帶他去男廁,擔心他喝廁所水。」

雖然兩人育有一子,但已成家立室,經濟上也只能幫助很少,現時銀姐和丈夫每月開支約5000元,只靠兩人的長者生活津貼幫補。銀姐稱,早前曾收到關愛基金發信告知可申請津貼,但查詢時卻發現已領長生津而不符資格,頓時感「由天堂跌落地獄。」她指,現時陪診服務每小時收費約200元,暫托則收費80元一小時,該津貼金額可暫時聘請家傭照顧丈夫,喘息一下,覆診的交通費亦可幫補。

現年68歲胡聘銀(銀姐)是認知障礙症照顧者。(徐紹軒攝)

47歲陳嘉儀於2015年因於街上失平衡跌至暈倒,確診小腦萎縮症,該病遺傳至68歲父親,他此前已有相關徵狀約20年,終在2017年確診此病。

嘉儀表示,父親雖與弟弟同住,但兩人關係不好,要由她照顧父親。而父親不時失禁,走路需用拐杖,每個月都因跌倒而入院縫針;至於她確診後曾一度難以活動和說話,接受患病後有所紓緩,但每日只能盡全力活動約5小時。

她指,父親平均每月覆診一次,她需從調景嶺的家乘一小時車到觀塘順利邨接父親,再到聯合醫院,但醫院前有一大段斜路,且沒有扶手,萬一父親跌倒,同樣患病的她也無法扶起父親。

嘉儀稱,該病現無藥可醫,只可靠保健品紓緩痛楚和防止惡化,即使省著用,每月仍需花逾5000元,而她的傷殘津貼和父親的綜援費僅共6000元一個月,剛剛好維持所需。

陳嘉儀自父親處遺傳小腦萎縮症,曾經不能說話和難以活動,現盡全力每日僅能活動4至5小時,要照顧同樣患病的父親十分吃力。(徐紹軒攝)

關愛基金2016年及去年推行兩期「為低收入的殘疾人士照顧者提供生活津貼試驗計劃」,受照顧人士須正輪候社署指定的康復服務等,且居住於社區;而照顧者須至少每月照顧不少於80小時,設有入息上限,以及沒有領取長者生活津貼、傷殘津貼和綜援。

香港復康會病人互助發展中心協助成立的關注殘疾人士照顧者平台,於今年6至7月訪問222名照顧者及殘疾人士,發現53.5%受訪者未聽過照顧者津貼計劃,他們過往一個月平均每日照顧17小時,逾8成人沒有聘請家傭協助照顧工作。

中心批評照顧者津貼計劃申請條件苛刻,只向輪候社署復康服務的人士發申請通知信,且領取長者生活津貼、傷殘津貼和綜援人士一概不能申請。中心建議計劃恆常化,與社署復康服務脫勾,並應以確立照顧者貢獻方向,而非扶貧方式發放津貼。

記者:徐紹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