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吞嚥易有障礙 8級標準助分稠度

社會

發布時間: 2019/12/12 15:02

最後更新: 2019/12/12 15:09

分享:

分享:

嗇色園推出書刊推廣關注吞嚥障礙的知識,助眾了解食物稠杰度分級。

黃大仙祠嗇色園與港大教育學院吞嚥研究所今日合辦「世界吞嚥日2019」,免費派發書刊,推廣關注吞嚥障礙的知識,內容包括新訂的國際吞嚥障礙食物標準、建議食譜等實用資訊。同日發布一項測試長者照顧者準備飲品稠度的先導計劃結果,發現訓練前照顧者調配飲品稠準確度僅少於兩成,未能調配出指定稠度的飲品,訓練一周後準確度即大升至80%,冀各界關注長者吞嚥問題及向照顧者提供合適培訓。

不少長者牙齒和肌肉隨年紀老化、口水減少,加上多病服藥或有副作用,而出現吞嚥問題。嗇色園主席馬澤華指出,轄下院舍有70%至80%長者有吞嚥障礙,膳食要作調整配合,否則會減少食欲或造成營養不良。

2017年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化委員會訂立「國際吞嚥障礙食物標準」,將食物分成0至7級稠杰等級,0級為最稀,7級為食物原狀。

港大教育學院吞嚥研究所所長陳文琪表示,研究所在三間嗇色園院舍找來19名照顧員作測試,要求他們調配三杯指定稠杰度的飲品,結果發現其準確度低於20%,訓練約半小時後準確度即提升至65%,訓練一周後更提升至84%,反映照顧員需接受培訓,以向長者提供更合適稠度的食物。

陳表示,長者進食甚麼稠杰等級的食物需按其健康而定,有中風長者需插胃喉進食流質食物,亦有人到近百歲仍能正常進食,長者可及早訓練口部、喉部肌肉以防出現吞嚥障礙,即使中風患者都可靠日常訓練改善情況,「有中風患者持續訓練一年後可拔胃喉,正常進食碎餐。」

為了推廣吞嚥障礙的知識,嗇色園今年推出書刊,教育中大眾以餐叉、匙羹等評估食物稠杰等級,設計多圖大字,適合長者閱讀。嗇色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透露,擬於2021年嗇色園百周年舉辦國際性的「世界吞嚥日」,邀請各國專家來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