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障礙】患上躁鬱症曾自尋短見 90後健身女教練剖白抑鬱心境:靜靜陪伴已足夠

健康資訊

發布時間: 2019/12/16 11:33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15

分享:

分享:

29歲的勞宥娜(小吉),年紀輕輕就已經走過高山低谷,她曾是香港最年輕的特技女替身,出演過不少電影、戲劇,嚐過人生的甜頭,但鏡頭背後,卻歷過躁鬱症之痛。她用運動為自己尋找生命意義,當起健身教練,希望以生命影響生命。

學武帶來滿足感

小吉本身是個愛美、嬌滴滴的女生,喜歡化妝、美甲。8年前,19歲的她走入拳館學武,直言當初只是為了減肥修身。小吉本身對武術運動零概念,加上女生的體力始終較弱,「最初學武術時,連熱身要一分鐘青蛙跳、跑圈,也覺得吃力」。但滿足感遠大於疲倦,即使辛苦,小吉仍每天花上10小時練習, 

小吉本身因媽媽患有癌症而修讀護理課程,當過護士半年,才發現自己的性格較粗心大意,與工作不大適合。後來媽媽去世,做運動亦不知不覺成為了她宣洩情緒的出口,「打功夫有助減壓,做完運動,出過一身汗,容易入睡」。

運動成為小吉的最愛。(林宇翔攝)

入行做武打替身挑戰自我

慢慢小吉就練得一身好功夫,截拳道、巴西柔術、綜合格鬥、泰拳。習武短短半年,師傅看她捱得、打得,就介紹她入行做特技替身,「覺得是一個很好的挑戰,當時沒有明確的目標,只是當成是一個挑戰」。

最為人所熟識的就是在荷里活電影《黑客特攻》中擔任湯唯的替身,21歲小吉當時是香港最年輕的特技女替身,其實未參與大製作之前,小吉早就在微電影、内地劇集中稍露身手,她形容當面對鏡頭時也很緊張。

本身連過山車都不敢玩的小吉,卻要吊威亞從20樓跳下去,跳10次,每次都在心裏面想著要相信自己、相信團隊。她笑言,現在都不敢想象當初是如何衝破恐懼。

證明有些事你可以做,但有得選擇時,你可能不會嘗試,但這是工作,無法選擇,一定要做,才知道原來自己做得到。

替身工作為小吉帶來滿足感,但伴隨而來的還有身上的傷患。她說,拍攝特技場面時,團隊一般準備完善,受傷機會不多,但難免有例外,「試過弄傷肋骨,就連呼吸都會作痛」。

做了4、5年,隨著年紀增長,小吉開始有顧慮,勇氣越來越小,家人擔心安全。她續說,拍一部電影亦講求團度合作,當一個人出錯,就會連累其他人,這亦產生無形壓力。加上當時她年紀尚小,少不免招來同行冷眼,認為她的起點太高,而她也有因此而難過,「面對壓力,自己一直不知道怎樣處理,所以收起自己」。

小吉年紀輕輕就練得一身好功夫,更受師傅賞識,入行當起特技演員。(受訪者提供)

情緒波動出現幻聼

後來,小吉放下了替身工作,改行當起freelance運動教練,開班教健身,以為開展人生新一頁,但原來負能量早就在内心深處潛伏。

小吉開始發現自己不妥,情緒變得起伏不定,有時會感到異常亢奮,像擁有無窮無盡的精力,可以熬夜數天不睡覺,或只睡數小時,又會做出無法控制的行為,例如瘋狂購物、喋喋不休和身邊的人聊天等,而家人、朋友似乎都習慣了,覺得她性格本身就是如此。

情緒高漲過後,自己就會靜下來,悶悶不樂,想法變得負面,收起自己,小吉當時會躲在家裏,不與外界溝通,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勁,放下所有工作。小吉說,經常聽到有陌生的聲音和自己說話,有時是男人聲,有時是女人聲,他們會對自己說,「今天工作不開心,做得不夠好」。

我經常會和那些聲音對話,安慰他們說,沒關係,這次做得不夠好,下次可以做得更好。

經歷過山車一般的日子,身體亦響起警號,小吉的體重一度跌至44kg,她覺得快要被一股揮之不去的無力感壓垮,甚至無法說服自己生存下去,遂產生了自殺的念頭,還寫下了遺書。

試過出現幻聽,聽到不停有人叩門、按門鈴,以為有人想追殺自己,很害怕,害怕到想死。於是走到天台,想跳下去,不過被陌生人阻止了。

後來,小吉在家人陪同下見醫生,經診治後才發現是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作怪,因媽媽懷孕的時候患上精神病,導致她亦遺傳到這種病。

醫生說,其實那些男人聲、女人聲都是來自自己,只不過身體將其轉化做其他人的聲音,原來這是自我安慰、自我治療的一種。

經過醫生和社工開解,小吉開始改變自己,不再怕別人擔心而封閉自己,不去找身邊人傾訴,情況亦慢慢穩定。

藉助人尋找生存價值

小吉又重投運動的懷抱,再次當起運動教練,盼藉此找回生命意義。現在更擁有自己的健身studio「Ullanana Fitness」,希望透過運動幫助其他人,從而令自己找到生命意義,她提到,自己的學生當中亦不乏有情緒問題,她也會用自身經歷開解她們。

經歷了這麼多,你會發現一個人生存在世就已經不易,當覺得無力感很重的時候,可以嘗試去改變自己,甚至改變人、幫助人,去找生存意義,支撐自己走下去。

小吉現在開班教健身,又用自身經歷幫助他人。(林宇翔攝)

小吉剖白躁鬱症的真實心境說道,外人不會明白為甚麼精神病患者會因一件小事而難過、糾結,但其實不僅一般人理解不了,就連患者自己也說不出來。

當一個人真正想死的時候,是不會告訴別人,我都有告訴朋友自己很難過、想去自殺,但真正的目的並非去死,而是希望有人關心。當一個人收起自己、不願意和身邊人傾訴,就代表情況已經去到好差,你會覺得就算和其他人說是沒有用的,不會得到想要的答案和安慰。

小吉認為,患病的人不懂得表達自己,其實身邊的人不需要特別的行動、特別的照顧,不要質疑為什麽患者會不開心,靜靜地陪伴就已經很足夠。不過,旁人的支持和關懷固然重要,但首要是學會自我溝通,自己和自己相處。

記者:沈佩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