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治腸病糖尿病併發症 中大2教授奪裘槎獎

社會

發布時間: 2019/12/19 11:43

最後更新: 2019/12/19 11:43

分享:

分享:

中大醫學院的黃秀娟教授(左)及馬青雲教授(右),榮獲裘槎基金會頒授的優秀醫學科研者獎。(陳靜儀攝)

中大醫學院兩名教授獲裘槎基金會頒授優秀醫學科研者獎。二人分別研究克隆氏症的致病原及糖尿病與糖尿腎等併發症的關係,將利用200萬元科研基金作下一階段研究,目標是找出根治克隆氏症方法和推算出糖尿病患者患併發症的風險。

獲頒優秀醫學科研獎的中大肝臟科教授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估計,本港約有5,000至8,000宗炎症性腸病,約一半為克隆氏症。患者多於20至30歲發病,當中15至35歲患者佔6至7成,其腸道長期發炎和潰瘍,引發肚痛、大便出血或關節炎;可服用類固醇藥物、注射生物製劑或切腸控制病情,惟不能根治及有副作用。

黃秀娟估計本港約有5,000至8,000宗炎症性腸病,約一半為克隆氏症。(陳靜儀攝)

偵測致病腸道菌 冀根治防病

其研究團隊證實患者帶有一種致病性的「變形桿菌」,於動物研究中發現可致腸道潰爛;將利用現存生物資料庫,進一步研究該菌特徵、如何成為病原體及根治方法。他們計劃在港招募克隆氏症病患者和正常人各500名,抽取細菌樣本,有望一年內找出該菌特性、3年後完成研究藥物治療方向和預防。

馬青雲及其研究團隊期望開發風險評分工具,推算糖尿病患者患併發症的風險。(陳靜儀攝)

同時獲獎的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內分泌及糖尿科主任馬青雲,目前正做一項大型基因組研究,找出糖尿病與糖尿腎等併發症關係;研究團隊將透過驗證現存臨床數據,開發風險評分工具,推算糖尿病患者患併發症的風險。馬青雲指長遠目標是研發一個平台,讓醫生臨床診斷時可評估病人患併發症的風險、分類及篩選治療方案,以提升成效。

記者:王詠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