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研究】每5人只有1人蓋廁板沖廁 專家:細菌黏附皮膚增病毒感染風險

社會

發布時間: 2020/01/02 00:05

最後更新: 2020/01/03 17:28

分享:

分享:

港大研究指每五人只有一人會蓋廁板沖廁,逾五成人認為向洗手盆吐痰構成健康威脅,但仍有近兩成人繼續這樣做。

人有三急,但使用公廁時不是人人也注重基本衞生,如僅小部分人會先蓋廁板。本港首個「香港市民廁所衞生習慣混合研究」顯示,每5名港人僅1人每次會蓋廁板沖廁,逾4成人不蓋;雖逾5成人認為向洗手盆吐痰構成健康威脅,但卻有2成人照做。有微生物學家直指部分細菌會黏附於人的皮膚上,增加病毒感染風險,建議如廁前用濕紙巾和酒精消毒廁板,如廁後先蓋廁板再沖廁;吐痰應用紙巾包好再丟,減低細菌傳播。

受訪者44%人不蓋廁板沖廁

公共廁所包括商場、餐廳、車站和街市等廁所。結果發現44%人不蓋廁板沖廁、只有20%人每次會蓋;59%人明知向洗手盆吐痰會增傳染風險,但仍有14%和26%人分別指會向尿兜或馬桶吐痰。有受訪者指因廁板「揦鮓」不願碰;亦有人明知踏上坐廁危險但因較衞生,形容為:

我沒有選擇(I have no choice)!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指,屙嘔不適的病人使用公共廁所後,嘔吐物、尿液和糞便有機會依附在廁板上,並帶有大腸桿菌、金黃葡萄球菌、沙門氏菌等。而向馬桶吐痰時,因沒蓋廁板,沖廁水花會四濺令細菌充斥環境;而廁格空間愈細,理論上會愈多菌。

他引述外國有研究顯示沖廁時的氣流可將馬桶內的細菌沖至6呎外,即使不接觸任何物件,身處的環境難免有菌:

沖廁時水花四濺,啲菌周圍飛,有啲會痴係卷紙上!

專家建議自備紙巾如廁

他建議自備紙巾如廁、用濕紙巾、酒精消毒廁板和先蓋廁板沖廁;並強調用梘液洗手可減少99%至99.9%細菌,相比用水洗手所減的90%為多;另吐痰的正確方法是先用紙巾包好再丟掉。

研究團隊包括港大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和浙江大學公共衞生學院等,於2016至18年於本港10間社區中心,分兩階段以分組討論和問卷調查訪問325名18至86歲港人,當中女士佔70.9%、男士佔29.1%;37%人的家庭月入低於一萬元。何栢良指出,希望有關研究將來可提供予政府及商場管理人參考,以提高市民的公共衞生意識。

專家指屙嘔不適的病人使用公廁後,嘔吐物、尿液和糞便有機會依附在廁板上,可以帶有大腸桿菌、金黃葡萄球菌、沙門氏菌等。(王詠妍攝)

金黃葡萄球菌可致食物中毒

根據衞生防護中心資料顯示,金黃葡萄球菌可存在於鼻腔內和皮膚表面,引起包括皮膚、傷口、尿道、肺部、血液感染和食物中毒;感染沙門氏菌可致發燒及腸胃不適,如嘔吐、肚痛及腹瀉等,對嬰幼兒、長者及免疫系統較弱的人有較嚴重影響。

更多避免感染細菌的資訊

如廁只用廁紙墊在廁板上 何栢良:不良衞生習慣增感染細菌風險

公廁廁板鋪廁紙更污糟 美國微生物學專家:廁板比廚房鋅盆更乾淨

馬桶蓋不是裝飾品 沖廁不蓋廁板噴出細菌量激增

記者:王詠妍

香港經濟日報 App

免費即時新聞

立即掃描

搶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