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9成長者有2處疼痛部位 中大推痛症紓緩計劃

社會

發布時間: 2020/01/14 14:25

最後更新: 2020/01/14 14:27

分享:

分享:

長者痛症緩解計劃採用全方位治療,設有痛症復康運動、太極痛症班及普拉提課程及心理輔導,以關顧慢性痛症長者的身心健康。(黃建輝攝)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於去年1月開展為期3年的「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長者痛症緩解計劃」,為本港長者提供相關服務,健康教育及研究,推廣痛症緩解方法和增加大眾對長者慢性痛症的關注;計劃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1200萬港元。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統計,每5名成年人就有1人患有慢性痛症(不包括癌病所引起)。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長者痛症緩解計劃總監薛詠珊表示,計劃由跨學科團隊包括醫護、護士、中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及體適能教練等領導,開展以社區為基礎的大型公眾健康教育、工作坊、個案跟進、心理輔導及痛症培訓等服務,關顧慢性痛症長者的身心健康。

薛表示,慢性痛症是指身體間歇或持續出現3個月或以上的痛楚,成因各異,例如受傷或手術癒後肌肉關節勞損、關節退化、慢性發炎或感染亦有可能導致長期痛楚;患者的心理及生理問題相互影響,因此需多方位的治療方案,除藥物外,亦須配合飲食建議和監督、運動、心理及行為治療,「不少年過60的長者罹患痛症多年,身體機能的退化亦令病情加劇」。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長者痛症緩解計劃」於去年1月啟動,團隊於去年首10個月,訪問396名參加計劃的60歲或以上、持續患有痛症至少3個月的人士,發現接近9成有2個或以上的疼痛部位,最常見為膝部,有38%;其次為背部及肩膀,分別是21%及15%。另外,有四成長者出現輕度至中度焦慮症狀,接近八成處於前期衰老至衰老階段,近2成有機會患上少肌症。

現年75歲的李婆婆5年前開始有膝關節痛症問題,她表示,以往膝關節會痛到不能入睡,有時與朋友外出亦「行不久」,約15分鐘左右便要休息,且乘坐巴士時亦因後腿肌肉過硬,只能伸直雙腳,導致「經常被人踢」。李需輪候進行換膝手術,惟自從去年參與計劃,至今已6個月,進行拉筋、深蹲等運動,痛症明顯改善,她希望堅持下去能不需做手術。

薛稱,是次計劃採用全方位治療,亦設有痛症復康運動、太極痛症班及普拉提課程,提高長者參與痛症治療的誘因。長遠盼運用收集的數據,找出有效長者肌骼健康的方案,「一般上課約3個月已見效」,惟長者回家後亦要持續練習,持之以恆;不少年輕人或中年人士平時坐姿不良亦會引致肌肉受損,年老時或加劇痛症問題,提醒在飲食方面要留意,如多食含蛋白質、鈣質食品。

記者:洪芷晴、胡靜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