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逾8成中學校長教師倡加強共通能力發展及價值教育 摒棄「3322」入學門檻

社會

發布時間: 2020/01/16 19:30

最後更新: 2020/01/16 20:25

分享:

分享:

中大聯同香港中學校長會今日(16日)公布課程改革調查研究,圖中左起為中學校長會課程發展小組召集人李雪英、中大HKCISA中心總監何瑞珠及中學校長會副主席連鎮邦。(香港經濟日報記者攝)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學生能力國際評估中心(簡稱HKCISA中心)聯同香港中學校長會今日(16日)公布一項中學課程改革調查研究,逾8成受訪中學教育工作者認為,香港未來中學課程最重要的目標是加強個人轉化及變革能力、共通能力,以及生命教育及價值教育,建議課程加強緊扣國際價值,發展學生軟實力,並提高課程及考評制度的彈性。

因應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於去年6月發表了諮詢文件,但未有詳細調研教育工作者的看法,HKCISA中心及中學校長會於7至9月收集逾千名官津及直資中學校長及教師的意見,包括向51人進行訪談,並隨機抽取213間中學共1,341人參與問卷調查。

問卷結果顯示,逾8成受訪者認同未來中學課程須加強個人轉化及變革能力,包括自主行動及承擔責任的能力(89.5%)及在不同背景群組中互動和處理矛盾衝突(85.4%)等,上述特質是綜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及聯合教科文組織(UNESCO)提倡學生迎向未來須擁有的素質;8至9成認為須加強人文素質、尊重及包容多元意見和文化,以及加強明辨思維能力等共通能力發展。

同時,約8成人認為現在課程要加強價值教育及生命教育,但需增加人手及上調班師比等,為教師創造空間設計價值及生命教育課程。

調查反映業界普遍認同香港課程須加強裝備學生面向世界和未來,提高課程及考評制度的彈性,讓不同能力的學生各展所長,並加強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及資優生。

香港中學校長會課程發展小組召集人李雪英表示,當國際上愈來愈多先進國家摒棄「櫃桶式知識」的教育方法,而是將櫃桶打通,香港學生亦需要培養這種軟實力,與世界接軌。因應反修例風波引起社會關注中小學涉及國民教育的價值教育,李雪英指,價值教育及軟實力的內容會隨時代變遷,需因時制宜,認為可就愛國教育在內不同內容進行理性討論,但強調現有中學教育下,教師缺乏空間做好生涯規劃及價值教育,認為當局需要正視。

李雪英形容,香港現有課程及考評仍是鐵板一塊,而本港提供的大學學位相比世界同級數的國家地區為少,令文憑試變得高要求和高風險,「學生和老師要刨尖個頭鑽研考試入大學」,認為不單要改動「3322」基本入學要求、提供彈性收生,而是要連同大學學位數目、收生和文憑試考核制度一同檢視。而今次研究亦有逾半校長及教師認為可以摒棄「3322」的明確分界,例如大學可考慮取錄在4個核心科目總分達10分,或最佳6科(Best 6)為14分或以上的考生。

記者:馮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