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濟荃灣建管道屋 為基層討回家庭生活

社會

發布時間: 2020/02/05 19:09

最後更新: 2020/02/05 19:51

分享:

分享:

仁濟醫院去年公布其首個社會房屋試驗計劃,最快在明年首季提供110至130個過渡屋單位。(羅發禮提供模擬圖)

近年公屋輪候時間屢創新高,不少基層市民被迫屈居劏房。多個機構推行過渡屋項目,以相宜租金為基層提供適切居所。

其中,仁濟醫院去年3月在荃灣推出過渡屋試驗計劃,最快明年首季提供110至130個單位,可容納約250至350人,因單位形似圓形水管,人稱「管道屋」。

項目地盤位於荃灣海角街及海興路交界,面積約3300平方米,鄰近港鐵荃灣西站,交通相對便利。(岑志剛攝)

項目位於荃灣海角街及海興路交界的一幅政府土地,佔地約3,300平方米,鄰近港鐵荃灣西站。

管道屋的設計師羅發禮,兩年多前開始構思成本較廉宜、適合港人居住的房屋,看見地盤上的水管時靈機一觸,設計出管道屋雛型。

他展出後獲政府支持,原先計劃在土瓜灣一幅細小地皮試驗兩年,惜受惠人數有限,最終無果。適逢仁濟醫院考慮設立過渡屋,於是一拍即合,轉到荃灣海興路現址繼續推行。

仁濟項目將提供兩種管道屋:圓形管道屋(Opod)及方形管道屋(Boxpod)。(陳國峰攝)

仁濟項目將提供兩種管道屋:圓形管道屋(Opod)實用面積150平方呎,可住2人;方形管道屋(Boxpod)約250平方呎,可住3至4人。單位樓底高3.2米,可裝天花風扇;牆身高處設置物架節省空間;單位可兩邊通風,並設有獨立浴廁,但要共用洗衣房或廚房;門外亦有掛式垃圾桶,方便收垃圾。

每間管道屋均設有浴廁,牆身高處亦有置物架節省空間。(羅發禮提供模擬圖)

管道屋以混凝土建造,牆身較厚,故有足夠隔音能力,屆時亦會調整單位坐向,避免直接面向噪音來源,並會在外圍種植高身植物,減少噪音影響。

羅發禮解釋,管道屋類似「預製組件屋」,在工場建造,再搬到地盤「砌積木」般直接疊起,加快施工,更可重用;成本也較平,如圓形只需約10萬至20萬元,但要視乎提供多少設施,仍未有確實造價。他指管道屋最高可疊5層,為免影響地底鐵路,以及旁邊公園光照和空氣流通,故只興建2層。

除了基本水電、排污及無綫上網,仁濟亦研究加入醫務所、課室、智能售賣機和太陽能環保設施。

羅發禮稱,方形管道屋可交錯排列,將屋頂化為小型平台或花園,讓住戶種植或休憩。

我希望人性化一點,創造家的感覺。

方形管道屋可交錯排列,將屋頂化為小型平台或花園,讓住戶種植或休憩。(陳國峰攝)

他指方形管道屋較實用和靈活,適合一家四口及殘疾人士居住,將佔單位大多數。

計劃以輪候公屋3年或以上,或正居於不適切住房、急需社區支援的基層市民為對象,現居荃灣區者優先,租約不少於兩年。租金將參考「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租戶入息水平等釐訂,確保低於市價。

仁濟去年3月已向地政總署申請土地短期租約,將以自負盈虧方式營運。仁濟行政總裁梁偉光透露,政府仍在處理申請,未知何時批出,有機會延至今年第三季施工,第四季接受申請,最快明年首季正式營運;5年期租約內,估計可惠及500至700人。

王賢訊(左)與羅發禮(右)冀藉管道屋改善基層居住環境,找回應有的家庭生活。(陳國峰攝)

仁濟主席王賢訊稱,最大困難是平衡地區人士意見,「好似骨灰龕咁,個個都支持,但不想在他們區興建,擔心污染、(交通)擠塞等問題。」他們只好不斷解釋,如何盡量減少影響。

(劏房)只是睡覺、食飯的地方,一家人不會閒聊,只是生存。香港好先進,但港人是否欠缺生活?會否因此積累怨氣。如果不解決,便會傳給下一代。

曾多次探訪劏房戶的他,深感惡劣居住環境令住戶失去家庭生活盼望項目能為基層討回家庭生活。

記者:岑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