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境自強】心理學家教「靜觀」5分鐘自救
「接納不能改變的;勇敢改變可變的」
發布時間: 2020/02/20 14:27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09
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未退,人人忙於為防護、消毒物資和糧食奔馳,港大教育心理學教授林瑞芳卻是例外。不夠口罩沒有使她徬徨;閒時更自製酒精搓手液跟身邊有需要的朋友分享:「分享讓人快樂。」
「慌張時會看不清,港人需要靜定下來,才能做出明智抉擇。」林瑞芳道。趁着疫情當前,她教港人每日僅花5分鐘,完成靜觀(mindfulness)自救,照顧好自己之餘,更要發揮守望相助的精神,熬過難關。
踏入靜觀之門 學好如何過活
如果你的心遊走咗100次,就將她帶回來100次。
跟着林瑞芳的聲音導航,將注意力從腳趾開始,遊遍全身,聽磬缽餘音裊裊,煩躁的心靈頓覺寧靜;每日僅花5分鐘,持之以恒便能換得心境一片澄明。
十多年前,林瑞芳為工作疲於奔命,身體轉差向她討債,
感覺身體不是自己的,如行屍走肉。
學習瑜伽後,拉筋的疼痛讓她感悟:
原來我一直在虐待(abuse)自己的身體,
體會身心合一,繼而踏入靜觀之門,學習如何過好生活。
經歷沙士(SARS)和這次新冠肺炎,她處之泰然,「我學懂照顧好自己」。問及疫情之下,民眾瘋搶口罩、糧食之風,她便以心理學概念分析現象,妙趣橫生。
第一招:慌張時看不清 「靜觀」後抉擇
搶購口罩源於缺乏安全感。
林瑞芳指,從心理學角度,人受外界刺激、緊張,腎上腺素上升,身體會啟動三種反應,包括反擊(fight)、逃跑(flight)、嚇呆或暈倒(freeze)。排隊買口罩、搶購廁紙等,在她看來都是不受控的「自動反應」,如被恐慌情緒支配的扯綫公仔。
林坦言見有人輪候多時至口罩售罄,竟遷怒於店員;在超市為搶佔開箱後最後一條廁紙而扭打作一團;雖覺不該,但仍然理解他們的徬徨。
「慌張時看不清楚」,而靜觀修習就能讓人安定下來,心境澄明如鏡,將「自動反應」轉化為經過思考的明智抉擇,才會有「自主回應」。林瑞芳借用美國神學家尼布爾的《寧靜禱文》的一句話勸勉港人:
接納不能改變的;勇敢改變可變的。
第二招:守望相助 分享讓人滿足快樂
看見很多人,即使自己的口罩不夠,都將有限資源分發給有需要的人,讓人感動。
林瑞芳從心理學角度解釋,分享和幫助別人的同時,腦部會產生有助減壓及緩解疼痛的催產素(oxytocin),讓人滿足快樂。
不夠口罩便另覓代替品,閒時林瑞芳還跟她的姊姊按照港大藥劑學系的短片示範,自製酒精搓手液,送給身邊有需要的人。
這都是我謙卑的修行。
全文刊於《經濟日報》(付費閱讀),內文經編輯修改。
記者:葉芷樺 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