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研究證毒性有機錫化合物可經食物鏈增多 人類食用積存毒素海產或損健康
發布時間: 2020/03/12 15:12
最後更新: 2020/03/12 20:24
有機錫化合物被廣泛用於船舶和海水養殖設施的防污劑,但部分屬高毒性的生物抑制劑。港大研究發現在本港附近水域生活的擱淺中華白海豚及江豚,體內含有高濃度有機錫化合物,證明毒素可在食物鏈中倍增,若人類食用受污染海產,或對健康造成影響。
在過去數十年,三丁基錫(TBT)和三苯基錫(TPT)等有機錫化合物被廣泛應用於船舶和海水養殖設施作防污劑用途,兩種化合物都是高毒性,每升1至50微克的水平便可抑制海藻生長,導致海洋無脊椎動物和魚類死亡;低濃度每升1至10納克的水平,足以破壞海洋生物的內分泌系統,導致蠔生長遲緩和外殼增厚、螺類雌性動物發育出雄性器官等異常情況。而高濃度的TPT更可影響哺乳動物的免疫、神經、心血管和生殖系統。
【防疫電子書】免費下載TOPick《抗疫湯水食療大全》電子書
港大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教授梁美儀的團隊發現,近年TPT的污染情況呈上升趨勢,更在本地不少食用海鮮中檢測到,其中鰨沙魚內的TPT濃度更超出了食品安全標準。
團隊又與廈門大學和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在2015至2017年間,研究擱淺中華白海豚和江豚的樣本,以及大嶼山西北(即內河口)和西南(即外河口)水域收集海洋軟體動物、甲殼類動物和魚類的樣本,量度其TPT及相關分解物的濃度。
【防疫電子書】免費下載TOPick《新冠肺炎兒童防疫指南》電子書
結果發現,中華白海豚肌肉組織中的TPT濃度平均值是每克1,893.8納克濕重,於江豚肌肉組織中的TPT濃度平均值則為每克1,477.6 納克濕重,比目前世上已知的最高TPT濃度的海洋哺乳動物偽虎鯨要高。
研究又證實TPT等可通過海洋食物鏈進行生物放大,其濃度沿食物鏈在各級生物體內逐漸遞增。
梁美儀表示,市民應避免及減少食用大型魚類(如兩斤或以上的牙䱛魚和鯊魚)及底棲魚類(如牛鰍和鰨沙魚),可選擇甲殼類、貝類和較小魚類進食,從而降低TPT和其他污染物的攝取量。
浸大生物學系教授黃港住表示,有機錫化合物會影響海豚的生殖系統及免疫力系統,雖暫未有確實研究指人類若攝入有關物質有何影響,但相信與海豚相近,「尤其幼兒或青少年於發育時期長時間食用受污染海產,會較成年人易受影響」,不過他又強調,食用多少會有影響及多大影響仍有待研究。
對於港府於2017年已禁用有機錫化合物,惟至今海洋生物體內仍含有該有毒物質,黃解釋,有機錫化合物屬難以分解的污染物,「留在海床約30年才能分解」,且未知會否有人「偷用」,他認為當局須加強監管,「若真的沒人再用,相信留於海洋中的有機錫化合物會愈來愈少」。ᔀ㮜擘mᒨt
【武漢肺炎防疫電子書】TOPick《預防新型冠狀病毒口罩百科》電子書免費下載連結
責任編輯:徐紹軒、洪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