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港中醫現僅轉介案例 盼可走進公院助西醫抗疫

健康資訊

發布時間: 2020/03/18 23:15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06

分享:

分享:

國家主席習近平支持下,內地絶大部分新冠肺炎病人皆獲中醫治療 ,但港府不太重視中藥的療效。(新華社照片)

內地中醫跟西醫攜手治療不同階段的新冠肺炎病人,成效顯著。原來在香港,醫管局只安排中醫轉介個案給急症室。

本地中醫業界正力爭擔起更大角色,同時廣助各界保健預防。本月起,東華三院大派中藥包助自家醫護預防疫病,免費診治疫症康復者;三家大學中醫學院皆有研發肺炎藥方,中大下周一起就會開始診症,以適合大眾的藥方「抗疫扶正」。

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余艷紅3月9日公布,中藥已助逾5萬名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出院。新華社引述官方數據稱,全國多達92.5%染疫病人服用中藥,專家團隊證明中西藥並用,勝過只取其一,加快改善病徵,有效遏止輕症惡化,促進康復、減少死亡。

世衞考慮傳統療法確能減輕病徵後,3月6日亦刪除「不建議」用中草藥治療新冠肺炎。

中西藥並用 內地專家證有效

東華三院於油麻地、上環、柴灣、銅鑼灣和黃大仙的中醫診所皆會免費協助新冠肺炎康服者。(東華三院圖片)

反觀香港,中醫起家的東華三院可算最積極,本月共派發1.5萬包中藥茶飲給自家前綫醫護打氣,協助保健,又剛開始於轄下中醫診所免費治療新冠肺炎康復者。

三家大學中醫院中,浸大派過藥包和開啟網上解難的「大夫信箱」後,中大今天接力,由臨床部主任梁晶開講釐清中藥防治疫病的謎思,如安宮牛黃丸儼如腎上腺素,只可救命不能強身;中藥方講求平衡配合,不能抽空單一藥材使用(詳見表)。

中大名下診所下周一起將處方適合大眾的中藥方「抗疫扶正」,收費150元起,「我們希望大家來到中心,由醫師診症把脈,再於基礎藥方加減。」

本地中醫於民間耕耘,卻未獲官方重視。醫管局發言人回覆本報,全港18間中醫教研中心只會根據衞生防護中心指引,

處理及轉介符合監測範圍的病人至就近公院急症室,作進一步診治。

17年前反邀醫師 治沙士患者

17年前沙士襲港時,全港只有東華、仁濟及那打素3間醫院設中醫藥診所,醫管局卻曾邀請內地資深中醫師來港治療感染沙士的醫護及骨枯病者,意即中醫角色今天不進反退。

港大中醫藥學院署理院長馮奕斌解釋,本地中、西醫明確分家,只是沙士病死率高達17%,西醫才找醫師協助救急。眼下新冠肺炎病死亡率約2、3%,

可能西醫處理下來都覺得不是大問題,最後未必會請中醫一齊睇。

雖然內地一樣有嚴格病人隔離政策,他指中西醫卻可於系統內遊走,更能互相處方對方一些藥,「國家長期推行的政策是西醫、中醫、中西結合三種力量長期並存、同等地位。」

註冊中醫林振邦亦歎道,「中醫進不去醫院也不是第一天的事。」這中醫哲學博士所屬的香港中醫院校聯席,1月下旬曾去信食衞局局長陳肇始,促請成立中醫專家組,冀進入臨床第一綫,趁疫情尚輕時制定中醫方案及介入政策,可惜

沒有任何回應。

醫管局近月不停試用西藥,最新有抗病毒藥瑞德西韋。林早前撰文批評,局方曾以未找出相應中藥為由,沒向確診者處方任何中藥,反映它抱持「一病一藥」的西藥式抗病毒模式,不肯讓醫師按傳統理論,臨床應用既有中藥。

中藥清肺排毒湯 紓病情減壓

不過,醫管局前行政總裁黃譚智媛近年力推中西結合,甚至撰論文支持中醫及早介入。擁3個西醫專科資格的她早前接受傳媒訪問,指武漢臨時建成的方艙醫院派中藥湯「清肺排毒湯」給輕症病人,成功減少病情惡化,大為紓緩醫療系統壓力。

她指,上海沒派系門戶之爭,最頂尖的中醫龍華醫院和西醫瑞金醫院專家,能合力診治病人,可堪本港借鏡。她相信只要病人有充足資料,應有權自主治療方法,

我可唔可以邀請中醫一齊合作呢?

馮奕斌引述研究稱,清肺排毒湯能有效治療新冠肺炎,因其中藥能跟新冠病毒藉以感染人類的ACE2受體互動。他透露,港大中醫院已成立研究小組,不斷改善新冠肺炎預防、治療及康服階段的藥方。

展望未來,他說中醫要在傳染病治療扮演更重要角色,料於2024年建成的將軍澳中醫院,至少應設傳染病專科。

中醫保健知多點

  • 大熱的安宮牛黃丸是類似腎上腺素的救急藥品,不能助長者強身防病
  • 雙黃連成藥的金銀花、黃芩、連翹皆屬寒性,易肚痛的人用後反傷脾,正氣虛弱更易患病
  • 官方清肺排毒湯所用中藥甚多,只用於治療不作預防
  • 治療任何疾病的藥方要因地因時因人調整,沒有單一通用的處方
  • 常見抗疫藥方主攻「扶正」和「驅邪」,前者包括補氣的黃芪和白朮、滋陰的沙參和玉竹,後者有清熱解毒的金銀花,以及芳香化濕的荷葉
  • 新冠肺炎屬穢濁疫病,自行煲湯水時可用溫和食材,赤小豆、薏米可健脾化濕,五指毛桃可扶正,鮮乾百合和石斛皆可潤肺
  • 太極剛柔並重,不會耗氣或過量,特別適合各種肺病病人

資料由中大中醫學院臨床部主任梁晶提供

中醫學者及醫師再三強調,沒有舉世通行的防疫藥方,必須靠把脈問診來調整用藥。(姚沛鏞攝)

全文刊於《經濟日報》(付費閱讀),標題及內文經編輯修改。

撰文 : 姚沛鏞 經濟日報記者